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方式需实现由资源、资金驱动向创新、知识驱动的转变(方创琳等,2014)。2016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旨在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随着创新活动愈发复杂、创新成本上升和创新风险增大,合作成为创新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创新的关键(Matthiessen et al.,2010;汪涛等,2011)。科研合作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科研主体通过分工协作而实现科研产出(如专利、论文、产品等)最大化的科学活动(吴素春和聂鸣,2013)。它作为新知识产出的重要方式,是当前城市间创新联系的主要形式(段德忠等,2018;吕拉昌和李勇,2010)。这种合作将产生信息、知识、技术的交流,并可伴有物质、资本、人力等要素的流动,有助于城市对创新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扩散,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基于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对于丰富城市体系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城市区域(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新兴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方创琳,2014)。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 带,是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区域。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11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完整的城镇体系、良 好的基础设施、密集的人口流动和相对扎实的区域合作基础, 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较好的多中心网 络化发展格局(Liu et al.,2016)。但该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区域内城市职能分工不 尽合理,城市竞争和定位趋同,区域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尚需挖掘,影响要素合理流动的行政和制度壁 垒有待解除(陈雯和王珏,2013;曾刚和王丰龙,2018)。基于此,本研究解构长三角城市之间知识 创新的功能联系,将流动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了知识这类城市网络,以 期从知识合作创新的角度探讨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特征及其异同,为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政策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知识网络是通过统计分析2018年web of science(wos)上长三角地区科研单位的学者间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构建的。研究对象“长三角”采用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界定的范围,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25个城市。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为苏南地区; 扬州、泰州和南通为苏中地区;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和徐州为苏北地区。杭州、嘉兴、宁波、湖州、绍兴和舟山是浙东北地区;而衢州、金华、丽水、温州和台州是浙西南地区。以这25个城市为节点,构建2525的城际联系矩阵,分析长三角知识网络的空间格局、等级性和凝聚子团。
(2)拟解决的问题:基于信息的联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和节点区域分析方法,从节点、边、全局属性和组织模式的角度,对比研究长三角城市不同“空间流”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范式(Capello,2000)强调城市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而非城市自身规模等属性。Sassen(1991)重新解读全球城市,认为纽约、伦敦、东京是通过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跨国公司网络获得全球城市的地位。Castells(1996)提出“流动空间”的新理念,指出“城市不是靠他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他的东西来获取并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Taylor(2004)把城市的外部联系称作“城市的第二本质”,即城市也是一种关系现象,并提出“中心流理论”(Taylor et al., 2010)作为中心地理论的补充。Pflieger和Rozenblat(2010)也认为“城市作为网络存在于网络之中”。随着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发展。
1990年以来,通过不同的网络视角,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广泛讨论。例如,以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小组GaWC为代表的企业网络视角,关注城市间由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所形成的链锁关系。受其启发,赵渺希和刘铮(2012)构建中国城市间的企业网络;谭一洺等(2011)、路旭等(2012)、王聪等(2013)则关注重点城市群区域的企业联系。基础设施网络因是其他类型网络联系的物质基础而同样备受关注,如代表硬网络的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等交通网络(Derudder and Witlox,2005;王成金,2008;王娇娥等,2009;Ducruet and Notteboom, 2012), 和代表软网络的电讯、互联网网络(Townsend,2001;汪明峰和宁越敏,2006)。随着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发展,运用科研学者之间的合作论文、合作专利和引用关系探讨的知识网络大量出现在城市和区域组织结构的研究中(Matthiessen et al.,2010;马海涛,2016;Li and Phelps,2017)。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城市知识网络相关研究进展梳理(11月)→基础数据搜集整理(12月——1月)→研究内容:空间组织结构、等级性、子群(2月——3月)→政策建议和完成初稿(4月)
5. 参考文献
[][1]马海涛. 基于知识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经济地理, 2016, 36(11): 207-213 223
[2[2]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oxford.
[3[3]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中国三大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时空演化. 经济地理, 2015, 35(3): 52-5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