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土地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开题报告

 2023-02-09 13:53: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城市化的趋势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但城市化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可投入的资金非常短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国家“九五”规划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新阶段,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欧美国家几十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土地城镇化的特征及机制,其难点在于识别影响土地城镇化的主导因素以进行针对性调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带的土地城镇化主导因素探究并分析其未来研究方向。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回望国际上各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如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美英伦城市群、分布着全日本80%以上金融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构成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协作。城镇化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德(a. serda)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1979年美国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总结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近似一条“s”型曲线(northam,1979),并且可以相应地划分为3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初始阶段(initial stage)、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 stage)、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最终阶段(terminal stage)。northam关于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及其三阶段划分思想在城镇化研究中常被引用。格雷(c.l.gray)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国家城镇化过程进行研究后认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口城镇化客观上导致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同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也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吸引作用。(gray c. l ,2009)在土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布吕克纳(jan k. brueckner)以单中心理论模型为基础,全面总结了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交通、收入、农业地租等;英国学者霍尔德是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城镇化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乡村景观为代价,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景观的结合体,即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该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霍华德,2000)

2.国内研究状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表:

序号

时间安排

主要内容

1

第十三周

文献阅读、数据资料查询、实地调研

2

第十四周

确定设计方案

3

第十五周

撰写初稿一至三章

4

第十六周

撰写初稿四至六章

5

第十七周

调整修改,初稿形成,就关键章节完善

6

第十八周

指导老师批阅,再次修改

7

第十九周

初稿二次修改

8

第二十周

定稿

5.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朱道林,杜挺,谢保鹏,郭稷桁.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09):1295-1303.

[2] 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 2nd edn.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79. 65-6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