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09 13:54: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日趋加快,城市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稀缺的住房资源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房价持续攀升,商品房的价格已远远超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购买能力。为解决住房这一基本民生问题,国务院于1994 年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有别于商品房的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拥有一般商品房所不具备的社会福利属性,对于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开工建设购置型保障性住房2654 万套,基本建成1774 万套;租赁型保障性住房1359 万套,基本建成1086 万套。“十三五”规划提出将逐步加大租赁补贴发放力度,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在保障房建设数量再创新高的同时,保障房建设的质量问题如规划布局比较集中、离市区较远,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或者敷衍了事,建成后因为质量问题无法及时投入使用等日益显现,而且变得愈加突出。保障房建设到底给被保障对象的福利水平带来了怎样的改善?保障房的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从社会福利的新视角,全面准确地测度被保障对象迁居前后的福利变化,很可能是解决保障房建设中问题的关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基于南京市保障房社区的居民满意度的最根本目的,提出“南京市保障房的社会福利效应”的这一研究主题,并深入分析了该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国内相关学者对保障性住房的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从保障性住房的社会福利效应的产生机理、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借鉴塞思的广义均值双参数模型,构造了同时考虑维度不平等与权重等影响的新福利指数,测度了南京市被保障对象在迁居保障房小区前后真实福利的变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保障性住房福利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取得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创始人,庇古(Pigou)在《福利经济学》(1920)中提出,政府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得社会财富均衡化,从而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最优效果,这种理论的本质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仅来源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于20 世纪90年代把个人福利定义为功能性活动(包括人们值得去做的事情及达到的状态)和可行能力(包括人们想要做到的事情和达到的状态的自由),森提出在测度个人福利时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找到一组尽可能详尽的功能性活动,并针对每种功能性活动设计合适的权重值进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福利结果。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眼光投诸于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伊贝尔(Ibem,2013)针对尼日利亚奥贡州公共住房,强调住宅单元特性、社区环境和管理对住户福利效应的重要影响。苏莱曼(Soliman,2015)在研究住户福利效应时,更关注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社区组织与管理,以及住户个人特征(如种族、职业类型、入住时间等)。综上,国外学者大多针对被保障对象的福利效应进行静态研究,较少关注入住前后福利水平的动态变化。此外,关于被保障对象福利测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

相较于国外,国内理论界在住房保障的研究上起步稍晚,当前成果大多是从政策制定和实施者的角度出发,政策受益方的福利效应鲜有追踪性研究,所得到的政策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通过民生视角对被保障对象的福利效应展开评测:高进云(2007)根据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提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个人福利进行测度。王祖山(2012)认为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陷入居住福利缺失的困局,应当充分发挥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功能,增加非产权保障性住房供给,以达到政府改善居民居住福利的目的。李梦玄(2013)测度了保障性住房居民由于居住—就业空间失配而导致的福利损失。余劲(2015)对湖北省武汉市廉租房住户采取实地调查,在森的可行性理论下设计评价矩阵,对保障性住房福利效应进行了测度。踪程(2017)从居民福利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究住房品质和公共物品供给对居民福利的获得所产生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9月: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确定选题;通过前期搜集并阅读资料后写出开题报告;

2.2022年12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仔细的阅读资料,翻译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状况、成果、观点,并进行文献综述,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22年3月:完成初稿,配合老师进行论文写作的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刘长生,简玉峰.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综述及其研究框架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0(04):67-71.

[2]李梦玄,周义.考虑分布不平等的保障房建设福利效应测度研究[j].当代经济,2016(36):145-152.

[3]王丽艳,贾宾,王振坡.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福利效应评价及政策思考[j].中国房地产,2016(27):52-6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