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威尼斯商人》两个译本中修辞翻译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3-08-31 09:43:3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在1590—1600年间上演,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其中就包括《威尼斯商人》。国外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大约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而国内大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之朱生豪、梁实秋、方平等名家对《威尼斯商人》进行翻译,使得国内对这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在2004年至2014年这十年间面世的作品数量急剧上升,而于此后的几年间与其相关的作品数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最终在近两年间作品的数量趋于稳定。威廉·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作品的基础核心思想在于人文主义或是人道主义精神,是基于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进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中碰撞出人性的闪光点。因此,各方学者多从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手进行研究。其中,对于“夏洛克”这一角色的深入解读占绝大部分,从作品的悲剧主义色彩以及女性主义等角度入手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由于作品还多处运用了不同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修辞以及矛盾修饰法、反讽、典故等,因此,学者对于修辞格的研究也是一大热门,将各种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也成了一条新出路。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旨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译者在《威尼斯商人》中对同种修辞的不同处理方法,力图引起译界对修辞翻译的关注,总结出修辞格的翻译要点与策略,从而能更好的在译入语中保留原作语言的精神韵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基本内容:

本课题选取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戏剧《威尼斯商人》的两种中译本,着重对比分析梁实秋和朱生豪先生的两种译本对于同种修辞和不同修辞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在整部剧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常见修辞以及排比甚至排段、矛盾修饰法、反讽等,使得作品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更加栩栩如生。因此,本课题要完成的任务有: 深入了解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读《威尼斯商人》原著及梁实秋先生与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并且查找、梳理对作品中修辞格翻译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最终,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选取作品中不同类型的修辞,从词汇、句法、文体等层面入手,分别列举出原文及译文,对比分析两者译文的异同之处,从而进一步总结修辞翻译的要点,得出两种译本处理原文中不同修辞格的翻译策略并分析其取得的效果。

预计解决的难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分析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不同修辞格的翻译,具体对比分析梁实秋和朱生豪先生的译本的异同之处。利用对比分析和举例分析的科学方法,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和现已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 熟悉课题内容与研究方法,掌握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并能基于该理论进行论文写作;

2. 对原著以及两种译本进行细致对比与分析;

3. 掌握一定的翻译专业知识且具备一定的翻译素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