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再”“又”的偏误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考察开题报告

 2023-09-07 09:10:3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本体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副词“再”和“又”的本体研究成果颇丰,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这些研究为“再”、“又”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我们将进行简单的介绍。

高林波、张维薇(2008)考察了“再”和“又”与能愿动词、否定词和数量词共现的情况,以及二者连用情况。申芳(2012)分析总结出了“又”和“再”的句法分布情况,一是“完全不能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不同,语义也不同;二是“有条件的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大体相同,语义有些微差异;三是“完全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完全相同,语义也相同。李婷婷(2017)在《副词“又”和“还”的多角度探究》中,从与能愿动词的搭配、与实义动词的连用、与“在”的连用、与否定词的连用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又”和“还”在句法层次上的不同。

史锡尧(1996)分析了“再”的义项,并比较了“再”和“又”,认为二者在某些句子中的语义上有所重合,但“再”表未实现,而“又”表已实现。邓根芹(2007)从认知论和信息论的角度研究“再”的语义分类,将“再”的用法分为具有完全性拷贝信息特点和部分性拷贝信息特点这两种情况。高思欣、高思艳(2007)总结并分析了副词“再”的基本义、派生义、语义指向,并探讨了与此有关的“再”字句的语境歧义,认为“再”的基本义是表添加,其中包括同类添加、异类添加;派生义是表动作相继、时间推延。“再”字句的语境歧义与“再”字句的语义指向、句重音有对应关系。陈立民、张燕密(2008)从两个事件的关系角度观察“还”、“再”、“又”的语义,三者都表示存在着两个并列的事件,这两个事件有共同的事件主体,说话人着眼于第二个事件。但是,与“再”和“又”相关的两个事件是独立的,它们不从属于一个大的事件或事件集合。在对第二个事件的时间性质的要求上,“再”与将来时域相关,“又”与过去、现在两个时域相关。冷宇飞(2013)在《副词“又”和“再”的语义分析》里从时态选择、重音位置两方面对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的“又”和“再”进行了语义对比分析。王一朱(2012)对“再”、“又”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又、再”都可以表示重复义,但“又”还可以表示将来时态,这时“又”与助动词连用表示循环往复的事件;“再”可以用于过去时态中,这时“再”表示“第二次”等。郭梦娜(2016)结合词典所给义项指出“又”和“再”在表示动作重复的含义时,涉及的时域不同,主客观角度不同。从陈述者角度看,“又”可以表示客观陈述,有时也可带有陈述者的某种主观情感,表达吃惊、厌恶、责备等态度;而“再”更倾向于客观陈述。

蒲喜明(1993)从语境层面对“再”和“又”进行了对比和剖析,认为在不同语境中,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褒贬义。 周刚(1994)在《说“再”》中指出“再”所处的语境:说话人预设自己或听话人原来没有某种意愿,说话时才形成的新意愿。 高林波、张维薇(2008)从褒贬、时态转换和行为类型三个方面对副词 “再”和“又”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个副词是有明确功能区分的。刘建华(2009)通过从语用的角度对表重复义的“还、也、又、再”进行的分析以及对“还、也、又、再”出现频率的统计得出,“再”是典型的表重复义的副词,“也”是非典型的表重复义的副词。对句类的选择是区分这组重复副词的一个方面,不同的重音位置也会导致“还、也、又、再”产生不同的语义。王一朱(2012)分析了“又、再”对句类的选择和二者在语言环境中感情色彩的不同。郭梦娜(2016)主要从句类选择、轻重音选择和行为暗示三个方面对“又”“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类选择方面,“又”和“再”有不同的选择。在轻重音的选择上,重音位置与“又”“再”的语义指向有关。在行为暗示方面,“又”一般表示不希望重复动作,而“再”一般表示欢迎、希望重复动作。

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者是单独研究“再”或“又”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的,有的学者则是通过对几组近义副词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各个副词的异同点。总的来说,针对“又”“再”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多数是从语义层面进行分析的,已经深入到语用层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再”、“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研究

目前二语习得领域对于“再”“又”的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运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的偏误分析。比如,刘建华(2009)探讨了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还、也、又、再”的句法特征以及语用情况;张洁(2009)从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又”与“再”的偏误出发,认为二者在语用方面的不同在于对句类的选择、与能愿动词的搭配及二者的固定格式三方面。毛婧雅(2011)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对比了“还”、再、又、也”这四个重复义副词的异同,并运用偏误分析方法分析了留学生在使用它们时产生的偏误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杨慧敏(2013)在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试卷测试及北京语言大学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相关的偏误分析语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对留学生使用“再”、“又”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及成因等进行了系统地统计与分析,进而提出了教学建议;李杨、焉德才、代婷婷(2018)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偏误语料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运用语料库和跨语言对比的研究方法,从误代、遗漏、错序、多余、其他等五方面考察了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副词“又”的偏误,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研究虽已触及到分国别研究这一层面,但仍缺乏深入探讨。比如,基于语料库进行研究的学者,尚未能充分利用语料库的优势,从学习者的证书等级入手,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展开具体偏误分析,从而“对症下药”。

总的来说,从研究数量来看,与本体研究相比,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再”、“又”对比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少有分国别研究,针对韩国专题的具体研究尤其不足。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再”、“又”的对比研究多是基于本体研究的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进行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小类:对重复义的界定;对时态的选择;与动词、数量词等的搭配;与否定词连用;重音、停顿;语境对其使用的影响。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韩国学生学习副词“再”“又”的情况进行研究,探索韩国学生习得副词“再”“又”的规律,发现韩国学生习得“再”“又”的难点,并找出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韩国学生掌握“再”、“又”这两个副词。

(三)参考文献

[1]蒲喜明.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111-114.

[2]周刚.说“再”[J].汉语学习,1994(03):28-32.

[3]史锡尧.“再”语义分析──并比较“再”、“又”[J].汉语学习,1996(02):8-12.

[4]高思欣,高思艳.也谈副词“再”的语义[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04):55-59.

[5]邓根芹.拷贝型副词“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7(06):46-50.

[6]高林波,张维微.副词“再”和“又”的多角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1):38-41.

[7]陈立民,张燕密.释“还、再、又”[J].语言研究,2008(03):26-36.

[8]李秉震.从认知图式看“再”的语义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4):34-39.

[9]刘建华.副词“还、也、又、再”的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9):39-40.

[10]张洁.小议“又”和“再”的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9(24):41-42 45.

[11]吴德新.副词“再”的句法语义功能及其偏误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42-144.

[12]陈颖.“又”和“再”的语法功能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03):75-77.

[13]毛婧雅. “还、再、又、也”重复义的比较与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 王一朱.副词“又”和“再”的对比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84.

[15] 金宣教. 韩国留学生习得重复义“还”、“再”、“又”的偏误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6] 申芳.现代汉语的“又”和“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02):108-111.

[17]冷宇飞.副词“又”和“再”的语义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1-32.

[18] 杨佳璐.副词“又”与“再”语义功能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2013(14):22-23 63.

[19] 杨慧敏. 留学生使用副词“再”“又”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0] 吕阳阳.现代汉语中单音节重复副词“再、又、还、也”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4(01):5-6.

[21] 郭梦娜.“又”和“再”的对比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08):170-171.

[22] 李婷婷.副词“又”和“还”的多角度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5):134-136 2.

[23] 金立鑫,崔圭钵.复续义“又、再、还、也”的句法语义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05):34-42.

[24] 玛丽娜(NAM MARINA). 汉语副词“还、又、再”与俄语相关词语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25] 李杨,焉德才,代婷婷.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又”偏误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8(01):45-53.

[26] 刘丹丹. 频率副词“再”“又”的语用及偏误分析[D].喀什:喀什大学,2020.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一)基本内容

1.引言

2.副词“再”和“又”的本体研究

(1)“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2)“又”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3)“再”、“又”的异同

3.韩国学生习得“再”、“又”的偏误分析

(1)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数据的定量统计

(2)偏误的定性分类与分析

(3)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4.对外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建议

(二)预计解决的难题

1.保证搜集语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对副词“再”、“又”的用法进行对比的角度要多样、全面。

3.多角度考察韩国学生的各种偏误,进而确定影响韩国学生习得“再”“又”的偏误因素。

4.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结论能够对有关“再”、“又”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理论背景与语料证明相结合:收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习得理论为指导考察韩国学生的实际语料。

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较大规模地收集语料,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封闭性、穷尽性地统计分析,归纳出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再”“又”的偏误情况规律和特点。

3.共性研究和个性研究相结合:广泛且有针对性地收集韩国学生使用汉语“再”“又”的语料,对韩国学生的习得偏误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其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考察,了解外国学生习得这一对副词的共性和个性。

查阅文献,了解现阶段汉语副词“再”“又”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技术路线

搜集语料库中韩国学生使用“再”“又”的语料,为研究提供直观数据。

确定题目

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再”“又”的偏误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确定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内容

选取研究方法

“再”“又”两个副词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功能

韩国学生对副词“再”“又”产生偏误的原因

对韩国学生使用“再”“又”的封闭语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归纳出外国学生习得“再”“又”的特点及难点,总结“再”“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困难与应该注意的问题。

针对韩国学生习得副词“再”、“又”时易产生的偏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韩国学生习得副词“再”“又”的偏误情况

针对韩国学生,提出副词“再”“又”的教学建议,帮助韩国学生更好地掌握“再”、“又”这两个副词。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已学习过 “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语言习得理论”课程,已系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二语习得理论,已具备搜集语料、分析语料的能力。

2.熟悉汉语本体知识,对汉语副词,特别是“再”“又”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

3.具备必要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充分检索相关文献,进而阅读文献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