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首先,本次对于土地财政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研究能够使得我国现存的与土地财政以及城市扩张相关的理论不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对能够清楚地理清农业发展模式,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推动城市化的更好更快的建设以及分析农业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思路。
其次,本次研究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关系,分析相互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总体上对于城市的扩张趋势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对于我国各个城市以后的发展来说,有利于协调各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1)从我国的财政体制、现行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来分析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制度背景,分析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关系,从而提出两个研究假说。
(2)研究土地出让金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关系。以1999-2014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建成区的面积和土地出让金为面板数据基础,用eviews7.0进行相关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进而开展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相关研究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在理论以及实践探索中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区位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理论。德国农业经济以及地理学家杜能(j.h.y.thunen)在1826年发表了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农地的类型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主要是受农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市场的距离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农业区位论主要表现为各种农业产品生产地的布局中存在的级差地租,其与需求之间呈现正相关性。韦伯(w.weber)于1909年发表的《论工业的区位》,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出现,工业区位论是在现有的交通运输的基础上,对交通工具的运输能力、企业所付的劳动力报酬以及工业企业集聚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探寻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分布区位。上世纪30 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他认为在理论上,城市为其周围小城市或地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而对这些小城市和地区来说,这些服务必须是由离其最近的城市提供。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从市场所处的区位的角度出发,对市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其最大特点就是结合生产区位和市场本身进行分析。
西方学者对“土地财政”并没有直接的研究。西方学者最早提出的地租问题是对土地与财政两者联系最早的系统理论。威廉配第认为地租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的产品去掉维持生计之后的金额。亚当斯密认为地租即因为使用土地而付给拥有土地者的代价,来源是工人的免费劳动。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固有的生产力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土地收益,指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了产品价值大小,并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用辩证的视角从根本上革新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拥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并指出:“不管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但其有一个共通点:即地租是土地经济形式的表现”。a.haushek和m.quigely对商业用地的用途使用管制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banzhaf与lavery对宾夕法尼亚州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借以来论证土地税对城市扩张有没有抑制作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为了研究不同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土地扩张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我国的财政体制、现行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来分析土地财政收入与城市土地扩张的制度背景,然后运用了面板协整的分析方法,针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构建了城市建成区与土地出让金、土地税的动态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以及建议。
5. 参考文献
[1] 王乃耀.英国早期的圈地运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骆祖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一,李娟娟.马克思与李嘉的地租理论比较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0):181-18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