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 公交”、“自行车 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系统的宏观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交通越来越拥堵的情况;各个国家都在推行“公交优先”、“低碳绿色出行”等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我国的“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不仅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而且国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微观层面主要是设置人行道,给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环境和营造出行安全保障,这不仅使居民有一个良好出行环境,而且也使得城市的环境得以改善和美化。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针对目前南京老城区人行道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南京老城区慢行系统现状情况与慢行系统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是否相符;
(2)结合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南京老城区慢行系统现状进行调查;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中小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
吴瑕在《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一文中,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入手,指出慢行交通发展及研究方向,明确了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目标;其次通过分析步行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的特性,明确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找出影响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影响因素,引入dea、ahp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评价模型,对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进行评价;最后,使用构建的dea、ahp模型对张家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进行了评价。
张林鹏在《中等城市绿色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一文中,首先通过分析中等城市慢行交通特征与定位,并从空间形态上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划分为“慢行单元”、“慢行廊道”与“慢行节点”;其次通过分析中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影响因素,从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交通设施和慢行交通环境三方面建立中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价值函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以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以评价中等城市绿色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从慢行过街设施、城市道路交叉口和慢行换乘衔接三大方面阐述了慢行节点的规划与设计;最后,以马鞍山主城区为例,结合城市现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马鞍山主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4. 研究方案
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着重从其自身特点出发理解其设计体系。慢行系统作为独立的系统,其强调的是环境质量和注重人的感受和舒适度。设计体系分4个部分:与慢行相关的道路因素、街道空间因素、慢行设施、慢行环境。
(1)与慢行相关的道路因素:着重从断面布置上体现出不同功能区对断面的布置要求,重点突出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2)街道空间因素:体现出慢行系统与开放空间、周边建筑之间的衔接问题,重点突出空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5. 工作计划
周次 | 工作内容 |
第1周 | 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对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 |
第2周 | 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计划,并认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及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
第3周 | 结合国内外慢行系统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
第4周 | 分析慢行系统与现状城市的适用性 |
第5~6周 | 提出综合性的慢行系统评判方法及合理性 |
第7~8周 | 根据判别出的慢行系统合理性,提出老城区人行道交通状态进行预测方法 |
第9周 | 通过已有的预测方法对南京老城区慢行系统进行预测 |
第10周 | 总结前面研究,认真撰写论文并完成论文初稿 |
第11周 | 请导师指导并修改论文,然后进行论文的检查,完善论文 |
第12周 | 完成毕业论文的定稿并打印装订成册,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
第13~14周 | 论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