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原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化不断渗入生活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同样也给老年群体带来数据“鸿沟”。改变这一困境,需利用数字反哺对老年人进行科普和指导,让这一群体体会到“数据红利”。选择本课题原因主要如下:
(一)、为了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困境。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在接受新技术的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加深并形成“数字鸿沟”,给老年群体造成不平等局面。基础性操作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最大问题,且老年群体更容易陷入网络陷阱。老年群体接受信息渠道有限,信息不对称,维权意识也较薄弱。
(二)、顺应时代潮流。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标志着数字时代化的到来,政府和人民都对“老年群体陷入数字鸿沟”这一现状,给与重视,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对于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数据化手段进行科技科普,智能化教学,来接轨社会。最终目标建设一座数字化老人社区服务中心。面对群体主要为60-80岁的老年人。选址主要为社区的娱乐中心区域,整合周边资源,考虑便利性,和实用性。契合现代发展数据化发展趋势,满足日常需求。主要包含教学、娱乐、信仰、生活等四大区域,切实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利益诉求。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社区特色与受众需求,设计空间布局,打造特色数字化空间设计。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智能养老,智慧社区建设的再次博得大众关注,尤其我够现阶段处于疫情防控期间,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国内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基本由各个工作单元组成的集体居住区,由单位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不同工作单位的居民分散在城市各个区域,社会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加,新的社区养老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马冰洋对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发展现状做了全面的评价,梳理分析得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并总结和归纳出若干种应对不同条件的设计策略。岳欣认为社区服务中心是提供精神层面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居民地缘性集体生活的社会核心,促进邻里关系的重新构建与和谐社区建设。周燕珉等从室内外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多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设计及做法。由此可见,国内的社区养老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规模也逐步扩大。 如南宁市东盟商务区社区服务中心,分析了传统社区服务中心的现状,有以下问题:传统社区服务中心定位模糊、空间场所面积不足、提供的业务较为单一、空间体验较差等问题。为了打造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该社区拓宽社区服务功能的综合性,提供了丰富的社区服务业务;且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公共交流空间的设置;推广家庭养老空间设计,并且设建筑设计,融入地域性特征;深化智慧城市、智慧建筑的应用,利用物联网的优势,建设更加完善的智慧养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使得老年人在使用的时候更方便,并且社区服务中心变为了一个重要的风貌载体,体现社区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反映了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以网格化平台为治理渠道,在“庐阳区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里面部分街道、社区也从不同领域开展智慧社区探索。
二、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行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已经率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养老。研究方面,最早提出相关社区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科拉伦斯佩里,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规划思想至今影响着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认为社区功能应该是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应该容纳不同功能和年代的建筑,并且满足人的活动和使用需求。21世纪初肯尼斯和杰拉尔德19提出社区建设应关注邻里关系和社区环境的营造,并探讨了不同功能建筑统一布局的问题。此外,东南亚各国也对养老社区进行了很多研究。泰国的建筑师Paruj Antarikanandaj等认为泰国传统社区服务建筑在创造舒适的内部环境上表现得比典型的现代建筑更好。新加坡学者Beng-Huat Chual11研究了新加坡社区中由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种族组成的多种族群体社区活动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社区设计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如美国太阳城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养老社区,其特点是人口年龄限定为55岁以上,社区住宅种类丰富,满足各年龄段老人的需求,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娱乐休闲设施、医疗服务中心,等等; 如日本的养老社区建设细节更加注重人性化,如湘南真田养老社区,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分区,并且在建筑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了便利性和安全性。并且日本针对老人缺乏智能技术,数字化接受能力等特点,对设备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类似老年人智能轮椅,智能拐杖,智能app等数字化革新,并且大力进行养老护理机器人的研发,帮助老人进行日常的生活任务的完成。国外的社区养老更加重视社区邻里关系空间设计以及人性化方面。 三、总结: 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晚,智能养老还处在探索建设时期,但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前景广阔。 国外的社区养老更早重视社区邻里关系,空间设计以及人性化方面。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开展社区中心建设。运作特征更为明显,商业化程度高。 对于现在智慧社区,数字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可以通过对国外好的经验借鉴,加以对本国政策的分析,建设人性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服务中心。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毕业设计研究计划 (一)、前期调研:对基地现状进行概况与分析,分析基地的区位、周边环境与人群等,通过问卷调查现存问题与人群需求。 (二)、特色设计:针对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加强案例现实调研,综合 分析。 (三)、方案构思:对于四大功能模块存在的问题进行基础扩展,如隐私空间与公共空间建设。 (四)、效果展示:研究最终效果展示方式。 二、撰写方案 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内容拟分为以下十部分,分别为: (一)、研究背景:分析时代背景,阐述消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设计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从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对信息技术、数字化手段的结合设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空间设计,进一步帮助老年群体在数字生活的角色转变,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分析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对已知经验加以总结概括。 (四)、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阐述课题研究内容和对于数字化空间设计存在拟解决的问题。 (五)、基地概况:包含调研及分析基地现状,及分析基地区位,周边环境,人群分布,问题,群众需求。 (六)、设计理念及思路:对于整体设计理念和思路概括总结,具体分析。 (七)、设计策略与方案:四个功能区域,即教学、娱乐、信仰、生活,分别设计规划。1.教学区域,利用AI技术,打造声临其境的效果,引人入深,智能机器人加以引导,转变老旧观念。2.娱乐区域,打造智能体验游戏模式,传统和信息技术相结合。3.信仰区域,打造传统教堂规模的礼堂,给予信念支持。4.生活区域,打造特有空间进行丧嫁娶的活动筹办。 (八)、总结与展望:分为总结课题、分析不足之处,展望未来三部分。 (九)、回顾谢辞:回顾设计过程和大学生涯,感恩致谢。 (十)、参考文献:按照规定格式整理参考文献。 三、设计进度 第一阶段:开题——2022-12-31,确定选题 第二阶段:设计思路整理——2022-01-15,整理思路,形成开题汇报PPT。 第三阶段:基础平面方案设计——2022-01-31,着手设计方案的平面图,形成初步空间,思考最终展示方式。 第四阶段:全面方案制作,2022-03-07——2022-04-25,完善效果图和CAD套图。 第五阶段:预答辩——2022-04-27,整合效果图和CAD,制作预答辩PPT,着手准备最终毕业成果展示图册。 第六阶段:展板设计和整理——2022-05-12,完成展板设计,准备展板搭建设计。 第七阶段:完成设计报告,2022-05-12——2022-05-22,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和查重。 第八阶段:答辩——2022-05-20。
|
5. 参考文献
[1]海怪.跨越“数字鸿沟”日本老年智能化服务的解法[J].科学大观园,2021(24):34-37. [2]叶诗慧,吴曼.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社区环境设计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31):44-46. [3]唐烨. 治理数字化让群众感受便利与温度[N]. 解放日报,2021-10-21(001).DOI:10.28410/n.cnki.njfrb.2021.005582. [4]刘隽巧,俞志,蔡海涛.AI技术在智能养老社区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15):74-75.DOI:10.15913/j.cnki.kjycx.2021.15.032. [5]张婧嫕,郭婷.“互联网 ”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6):12-13.DOI:10.19772/j.cnki.2096-4455.2021.6.006. [6]伦英洁.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DOI:10.27123/d.cnki.ghlju.2021.000864. [7]杨修,宁梦云,李欣蔓,何江,王丽.老龄化背景下的南宁市东盟商务区社区服务中心设计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21(01):45-47. [8]李景雷. 我国城市社区数字化管理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8. [9]王海漪,王志中.基于“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以太原市“智慧我家”社区服务中心项目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09):30-34.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07. [10]马玲. 整合社会公共资源的智能社区服务中心[C]//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2010:267-269. [11]张中华,李学欣.数字化社区体现“以人为本”——廊坊市数字化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J].信息系统工程,2008(08):70-73.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