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课题背景: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是国家4A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园区总面积68公顷。园内山峦叠嶂,绿化覆盖率达85%,展示着世界各地珍稀动物216种 2600余只。以独特的森林景观、丰富的动物资源、多彩的主题活动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动物园之一,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访客五百万余人次。动物园立足'教育公众,贡献社会',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在做好园内野生动物保育工作的基础上,同时肩负着江苏地区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工作,积极发挥着本土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重要职能。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红山森林动物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公众对自然、对生命的同理心、爱心和感恩之情,提升大众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已成为展示江苏省、南京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动物园的创新意识不突出,国家AR技术逐渐成熟,可以增加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设计。
课题意义:作为人与自然认识的一个枢纽,利用科技技术,让儿童更加了解,认识各种动物,不再惧怕凶猛的动物。不仅仅是单一的观赏动物,而且对游览体验有了新的渴望以及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广大的群体有着科普知识的功能。让人们更加的了解动物,从而保护动物,改变了传统动物园科普知识宣传匮乏的现状,让红山森林动物园成为一个可以放松,科技与教育,人类与景观艺术互动的新型动物园。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目前南京红山动物园属于传统动物园,园内的设施都相对来说比较老旧,年代久远,并且没有创新的项目,缺乏互动感和新颖感。
2. 有些道路比较偏僻,缺少设施以及互动的装置。观赏的单一,让儿童感到有些无聊。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在《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动物园景观设计研究》张明瑶,谭莉云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亲密性的缺失日益严重,动物园旧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介于传统动物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交互设计理论引入景观设计中,重新思考动物园景观设计的多模式表达,提高人们在动物园景观中的交互体验。总结出以交互设计理论为基础的动物园景观设施设计原则及方法,最后以南京红山动物园为实例研究,对其部分功能区的导航方式、科普互动、娱乐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期为传统动物园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
在《沉浸式动物展区景观设计探析》郭红梅提出动物园的主要功能是综合保护和科普教育,增进人们对自然欣赏、好奇、尊重和了解,继 而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沉浸式”动物展区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的福利待 遇,还能更好地促进动物园职能的发挥。以上海野生动物园水域猴岛展区设计为例,分 析探讨“沉浸式”动物展区的生境模拟、边界设计及多样的科普知识的传达等,为沉浸式 动物展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动物、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 思考。
在《基于沉浸式景观的城市动物园设计研究--以西宁青藏高原动物园为例》刘洁灵提出动物园是饲养野生动物并面向公众展出、进行科普教育的公共空间,也属于专类公园的内容。我国城市动物园大部分创建于 1950 年到1960 年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动物园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建设园区内部设施和展区展示模式,同时多数旧有城市动物园的景观环境也需要跟随着社会发展而进一步提升。随着21 世纪社会的日益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动物园行业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清晰。优先考虑动物福利问题,并统筹观众游览、饲养管理、动物丰容等内容是当今动物园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动物园设计不单单只是为了满足人类观看需求,更多地是要进行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功能。动物园的建立是为了动物,这是我们现有公园进行设计时需要明白的一个意义。创造出模拟动物原始野外环境的展区,在其范围内展示动物日常自然行为,提高公众对于栖息地保护及对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进行现代动物园建设的第一目标。
4. 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
首先拿到课题进行思考,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初步问题,分析状况,参考文献以及资料来确定设计主题,再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看设计能不能落实。开始设计,修改。完成方案。
研制方案
5. 工作计划
前期主要是对实地的考察,勘测。分析地势,以及各个场馆针对的缺点劣势,进行记录。
中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搜集资料及中外各个动物园,看看他们的景观设计,以及如何把景观设计和科技相结合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根据动物园现有的问题进行剖析,抓住关键。进行思考。
后期确定自己设计的元素以及主题,完成自己的初步想法,简单的草稿。确定后开始创作。各个平面图动线分析渲染,做报告和论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