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着北沙参市场需求的增加,药材质量保证、产量成为药材市场销售的把关环节。北沙参家种历史悠久,但家种品种变异少,以根段无性繁殖为主,造成产量的浪费。调查表示,北沙参野外资源已濒临灭绝,分布零星。早在1999年野生北沙参就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而优势种选育有赖于野生植物的引种及驯化。
植物组织培养作为品种保存的最佳途径,根据植物离体组织的全能性即可培育出完整植株,建立无性系,为品种改良、选育等做实验基础。就目前关于北沙参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报道在国内略有报道,国外鲜见。前人多以北沙参根茎为外植体,经过从生芽诱导分化途径直接获得无菌苗。这种方式不利于单株野生品种的保存,容易导致品种浪费。而前人关于北沙参植物组织培养经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培养出无菌苗的报道中激素设置组合过于简单,梯度设置不够细腻。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
前人就北沙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本草考证、种质资源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就组织培养中的这一课题亦有深入研究,但报道不多。但目前研究均建立在北沙参单一品种方面,对于北沙参不同种质资源及同一品种生长年限的差异在组织培养中的诱导生长差异鲜见报道,同时,对不同居群北沙参坑性强弱对比未见报道。而组织培养研究多处于研究初级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外植体选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及培养基配方等领域。但都能获得移栽成活的植株。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以北沙参的叶片、茎段、芦头为外植体,在不同溶度的naa、6-ba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比较不同处理组合的出愈率、出愈时间及继代培养相同时长后愈伤组织的稳定性,筛选最适处理组合(外植体、naa,6-ba激素浓度组合),得出北沙参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为今后的生产及科研工作提供有利可靠的实验参考。
研究内容:
(1)对比不同外植体在同一激素配比组合条件下诱导形成愈伤的难易程度。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 将获得的北沙参幼嫩叶片、嫩茎及芦头分别用流水冲洗干净,肥皂水浸泡30min,再以流水冲洗两遍,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8s,无菌水冲洗4次,0.1%升汞灭菌20min(芦头灭菌30min),无菌水冲洗6次。在滤纸上,叶片切成0.5cm*0.5cm小块(嫩茎切成0.5cm长小段,芦头切成0.3cm小段)后接种入含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基本培养基(个组合见表1)中,在温度(252)℃,光照度1500~2000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待形成愈伤后每20天继代一次。 表1 北沙参愈伤组织诱导实验方案
| |||||||||||||||||||||||||||||||||||||||||||||||||||||
实验方法 1、北沙参愈伤组织诱导 实验设置6-BA、NAA进行组合正交实验。6-BA浓度设0.1mg/L、0.5mg/L、1.0mg/L、2.0mg/L四个水平,NAA设0.1mg/L、0.5mg/L、1.0mg/L、2.0mg/L四个水平,正交设计16个处理,见表1。 将准备好的外植体材料接种到不同处理的培养基上,每瓶4个外植体,每处理2瓶,重复3次。置于培养室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外植体生长状况,30天后记录愈伤组织诱导情况。 2、北沙参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MS为基本培养基,6-BA1.0mg/L,分别于NAA0.1mg/L、0.5 mg/L、1.0 mg/L 和 2.0 mg/L 四种浓度配比;以 NAA 1.0 mg/L,分别于 6-BA 0.1 mg/L、0.5 mg/L、2.0 mg/L 三种浓度配比。待愈伤组织长成 1cm 左右大小时 (40 d 左右),在无菌条件下切成 0.5cm0.5cm 左右转接至不同浓度的继代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重复 3 次。30 d 后统计愈伤组织的增殖系数。 增殖量=植入后愈伤质量-植入愈伤质量。 增殖系数=增殖量/植入后愈伤质量。 3、 丛生芽的诱导 选取少量将带有少量外植体的北沙参愈伤组织切下接种到6-BA2.0mg/L,NAA0.2mg/L的MS芽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2000 lx,每天光照12 h。每瓶接种4~6块,每隔3~5天定期观察芽体生长情况,并根据诱导的结果筛选出适宜培养基配方,运用最适培养基进行所有北沙参种质材料的培养。 4、 根的诱导 当在培养基中诱导出的芽长度超过1 cm时,从芽丛上切下来,接种到1/2MS 蔗糖15g/L 琼脂6g/L 活性炭0.2g/L的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2000 lx,每日光照12 h。30 d后观察生根的情况。每瓶接种2~3棵,每隔3~5天定期观察根的形成情况,并根据诱导的结果筛选出适宜培养基配方,运用最适培养基进行所有北沙参种质丛生芽材料的培养。 5、 炼苗和移栽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将装有健壮生根试管苗的培养瓶瓶塞打开,用镊子轻轻提起幼苗0.5~1.0 cm高,使近茎部根系稍稍离开培养基,再将洗净烘干后的细沙倒在培养基上,铺沙厚度在1.0 cm左右,再将瓶塞旋上一半,(注意不要旋紧瓶塞以保持培养瓶内外通气)2天后将试管苗栽入移栽基质中,基质全部经过121 ℃ 20 min湿热灭菌。加1/10古典水培营养液后搅拌均匀以有水珠稍稍渗出为宜,用木棍打孔栽苗,再在基质上覆盖一层1.0 cm后的干燥细沙,栽完后直接将瓶盖放在瓶口上以保持瓶内湿度有利于缓苗。10 天后揭开瓶盖,喷施吡虫啉以防止幼叶遭受虫害。基质配比:1/3园土 1/3草炭 1/3细沙或1/3园土 1/3草炭 1/3蛭石 | |||||||||||||||||||||||||||||||||||||||||||||||||||||
无菌苗 可行性分析: 1. 客观条件(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条件等): 本实验是使用本专业组培科研实验室,可以保证北沙参组培正常的进行;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必备的仪器设施齐全;各类基本药品、试剂均可直接从实验室获取。 2. 主观条件(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基础): 由长期从事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专业导师指导,并且指导老师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及其他学科方面已有深入研究。本人是中药专业学生,学过植物组织培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以及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做过相关的课程实验,仪器使用熟练,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开始之前,阅读过大量的相关文献,制定了完备、可靠的实验方案,准备工作充足。 综上所述,本实验可行。 | |||||||||||||||||||||||||||||||||||||||||||||||||||||
特色或创新之处 随着北沙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获得高产、优质、耐性强的品种已成为研究目标,而北沙参品种选育有赖于野生种植资源。野生北沙参资源几年来受人类干扰已濒临灭绝,很多野生资源缺乏研究所需的充足材料,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大量无菌苗可解决这一难题。本实验通过不同部位为外植体,设置多种激素梯度组合以筛选最适培养条件,为以后的科研实验做参考。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本试验计划在2014年1月~2014年6月内完成: 2013.6~2013.8:查阅文献,确定试验方案,初步建立北沙参快繁体系。 2013.9~2014.1: 以北沙参叶片为外植体,做预实验,考察后续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好解决方案。 2014.1~2014.4:获得实验材料,对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2014.4~2014.6:完成数据整理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筛选出最适诱导愈伤组织的处理组合,使得北沙参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得以优化。建立北沙参快繁体系。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校外其它企事业单位等条件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1)项目所需的实验材料来自指导老师的试验田,材料来源丰富。 (2)中药教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在生理、生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实验基础和技术条件,具有组培、鉴定的实验仪器,能满足实验的需求。 (3)本人接受过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对桔梗早有接触;且在实验之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制定了完备、可靠的实验方案,为实践操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尚缺研究经费。 拟解决的途径:经费部分由指导教师经费支持。 |
4. 研究创新点
随着北沙参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获得高产、优质、耐性强的品种已成为研究目标,而北沙参品种选育有赖于野生种植资源。
野生北沙参资源几年来受人类干扰已濒临灭绝,很多野生资源缺乏研究所需的充足材料,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大量无菌苗可解决这一难题。
本实验通过不同部位为外植体,设置多种激素梯度组合以筛选最适培养条件,为以后的科研实验做参考。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本试验计划在2014年1月~2014年6月内完成:
2013.6~2013.8:查阅文献,确定试验方案,初步建立北沙参快繁体系。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