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一种典型的人、畜、水产动物共患病,广泛分布于天然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可能导致水产动物出现败血症状[1],该病具有流行范围高、侵染种类多、发病率高等特点,曾经为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嗜水气单胞菌的诱发感染及患病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制约,其中较为显著的有温度[2]、ph、溶氧量等,针对该细菌的高致病率及分布广泛等特点,其致病机理及免疫疫苗的研究受到学界学者的关注。
黄河鲤(cyprinus carpio)隶属于鱼纲、辐鳍亚纲、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nae),是我国黄河流域自然形成的重要淡水鱼类,同淞江鲈鱼、兴凯湖白鱼、松花江鳜鱼并称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本实验用黄河鲤选自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河南省水产科学院引进的第9代豫选黄河鲤[3]为基础,经多代选育后得到的新品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高等特点。
陈昌福[10]等用酚灭活的柱状噬纤维菌和从该菌体中提取的菌体脂多糖浸泡20-25 g的草鱼鱼种,结果得到酚灭活组的免疫保护率为30%,而脂多糖组的免疫保护率为55%。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陆春云[11]研究员等,利用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进行浸泡攻毒实验,通过对照不同温度情况下攻毒后团头鲂体内ah的组织动态分布,发现最高菌量出现在鳃;与25 ℃相比,在水温32 ℃时团头鲂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风险更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一种典型的人、畜、水产动物共患病,广泛分布于天然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
嗜水气单胞菌可能导致水产动物出现败血症状[1],该病具有流行范围高、侵染种类多、发病率高等特点,曾经为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嗜水气单胞菌的诱发感染及患病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制约,其中较为显著的有温度[2]、ph、溶氧量等,针对该细菌的高致病率及分布广泛等特点,其致病机理及免疫疫苗的研究受到学界学者的关注。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1实验用鱼实验鱼采自无锡渔业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养殖基地,该鱼之前经过标记,在南泉基地养殖两个月后,进行捕捞作为本实验的研究用鱼,重约为200 g,体长约为13 cm,健康无病,在捕捞前每日投喂,捕捞后在事先消毒的浴缸中暂养7 d,暂养过程中不进行投喂,使黄河鲤保持在较饥饿[4]状态,以达到病毒侵染和模仿自然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侵染鱼体的过程。
1.2主要仪器和药品温控震荡培养箱、大容量叠加式振荡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固体lb培养基、培养管、恒温培养箱,lps、poly(i:c)、vc、硝化细菌、芽孢杆菌五种药物,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菌种(-20 ℃存放)、生理盐水、pbs。
攻毒后按照不同配方装入ep管中,在4 ℃冰箱中封存。
4. 研究创新点
2.1菌种浓度的获取 根据在预实验中设置的四组浓度梯度分别为3×105~4×108 cfu/ml的实验组进行判定,经感染的病鱼主要表现为鳃盖、颊部以及胸鳍、腹鳍周围出血,有明显腹水,经解剖发现体内肠、脾等红肿,严重个体出血,比较计量四组实验组的死亡个体数,最终得出当浓度为3×106 cfu/ml时黄河鲤符合半数致死量的要求,即以此浓度作为正式实验中攻毒黄河鲤的浓度配比。
2.2行为学攻毒环节持续时间为30 min,在攻毒过程中,发现黄河鲤对此浓度的ah具明显地应激反应,,有跳脱现象;同时,黄河鲤摄食性和行动速率均受到明显影响,表现为摄食减少,鱼体游动缓慢,鳃盖呼吸速率减慢。
鱼体有集群游动现象,并常常于每天的21:00至次日6:00集群于缸体一侧,分析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温度较低以及缸体内ah浓度含量较高。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病鱼患病、死亡与否与个体大小相关性不大,AH的感染点首先大部分集中于黄河鲤的鳃部,大鱼鳃部与水体接触面积大于小鱼且大鱼的抗病能力较强于小鱼,但小鱼鳃盖的开合速率大于大鱼,这可能是造成大鱼与小鱼患病、死亡概率相差不大的原因。
2.3不同药物配伍对病的治疗效果由表2得,B4、B8、B9、B10组在24 h内死亡黄河鲤数量最少,分别为1只、1只、0只和0只,这四种配方药物分别为a1b2c3、a2b1c3、a2b1c2、a2b1c3,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为当抗坏血酸的浓度接近1.04~1.5625 g/L,硝化杆菌 芽孢杆菌浓度接近0.375~0.383 g/L,LPS Poly的药物浓度接近2×10-4g/L时,对治疗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黄河鲤具有较好的疗效。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