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精耕细作逐渐过渡到机械化、动力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土地流转率逐年增高,截止2016年底,我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1%[1]。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形成了普通小农户经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促进了独立运营或不同组合的新型经营方式的产生。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在管理结构、生产规模、耕作经验、文化水平、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以至于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化肥、农药、有机肥等)、农业机械投入、农业技术投入(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方面存在不同,这些生产性投入的差异尤其是农业技术投入的差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以及耕地肥力的恢复和养护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对耕地地力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小农户会依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这种不同体现在种植结构(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秸秆利用、产品销售等方面,这些不同可能通过影响农业环境技术效应进而对耕地地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文基于江苏、江西和辽宁三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不同流转行为和经营规模的农户的农业化学投入(化肥、农药等)、农业机械投入、农业技术投入(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差异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并进行计量检验,以期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针对研究内容一,拟采用文献梳理法,通过阅读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是否参与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类型以及耕地利用规模三个方面对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划分,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包括农户农业化学品投入(化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以及农业机械花费两个方面,从休耕和轮作两个方面对耕地地力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得到已有研究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户耕地利用行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影响的相关内容。
(2)针对研究内容二和三,建立计量模型,第一组计量模型检验农户流转行为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特色或创新之处有三点:
(1)数据资料新颖。本文使用江苏、江西、辽宁三省调研数据中的农户流转数据、农业化学品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和农业技术投入等数据,综合分析不同农业经营方式对农户耕地利用和行为耕地地力的影响。以上数据具有详实可靠,数据量庞大、时间序列长的特点。基于该组数据的研究可以补充诸多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空白,研究结论可以很好地验证补充已有研究。
(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土地流转和“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为政策背景,以如何改善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研究主题,探讨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紧贴社会现实。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文的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如下:
1、2019年12月-2020年1月:阅读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完善研究方案。
2、2020年2月-3月: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