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实现了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使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提升,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为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生产力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宏观环境显著变化,原有的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约束条件发生改变:(1)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化肥、农药、机械化等在内的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得原有农业劳动力的工作量被大大减轻和替代,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再度分离,并且这一现象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客观趋势;(3)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原有“两权分离”的农地产权结构的约束影响,原有小农与新型经营主体均无法稳定其经营预期,充分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同经营权分离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
基于此,国家层面于2016年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以期在实现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更是认为“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中共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也对以上问题做出了强调,进一步指出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性供给。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在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各地不断探索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农地流转模式,以地方政府、普通承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权力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对农地产权配置产生影响,本研究从各种典型农地流转模式的产权配置差异视角出发,对典型农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提高产权配置效率,为因地制宜地促进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落实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具体目标如下: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拟通过中英文数据库、互联网等下载“三权分置”制度及土地流转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为“三权分置”下从产权配置结构差异视角对典型农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和数据支撑。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创新
以中央政府土地产权配置的问题为出发点,围绕地方政府、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研究各地农地流转模式的实际运行机制,从外部环境和内在认知等方面研究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下的土地流转问题,从而进一步从产权配置结构差异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弥补了已有研究关于“三权分置”下从产权配置角度进行实例比较分析方面的空白。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研究计划
2019年12-2020年2月:阅读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2020年2-3月: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