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60%。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逐渐呈现老龄化状态,再加上我国农村耕地具有明显的细碎化特征,机械化农业发展较为困难,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效率难以提升的难题,阻碍了农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理论上来说,农地流转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然而现实中农地流转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农地流转出现“非农化”倾向[1],工商资本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易获得流转的农地,而后将农地变为非农土地进行违规开发,严重影响农户高效利用资源开展适度规模生产。除此之外,低效率流转合同会使高效率农户生产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无法表现出生产效率优势[2],也有实证研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与农户的耕地规模无关[3]。另外,农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有较高需求[4],而经营主体出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的担忧,往往选择短期投资,基础设施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面对农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实证检验农地流转是否能真正推动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调查数据,描述农地流转的现状及趋势,并提炼出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第二,分析农业生产增长的动力,并详细阐述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第三,基于上述研究的结果,客观评价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整理所需数据后,拟采用bcc-dea模型测算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衡量的各地农业生产率,并以转入/转出农地与自有农地的比重来衡量农地流转的参与程度,采用tobit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参与及参与程度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关于农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单要素生产率指标来衡量农业生产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指标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并且多数研究关注是否参与流转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而较少考虑农地流转参与程度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此该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全要素生产率来作为农业生产率的衡量指标,研究是否参与农地流转与、参与流转程度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以丰富农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03-2019.06 阅读文献大致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019.06-2020.01.15 正式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2020.01.16-2020.03.18 撰写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