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角度浅析网络亚文化“梗”的流行开题报告

 2023-02-05 23:27: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网络中交流中最常见的模因传播类型就是“梗”,梗”字的词义在互联网时代下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实际上,“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定义和道金斯对“模因”的定义十分接近,几乎是“模因”在网络环境下的具象表现之一,新媒体的泛娱乐化及碎片化传播,而梗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与传播方式,“玩梗”在亚文化传播中的兴起实际正是这种新媒体传播特征的具象化之一,基于此研究梗文化兴起的现象,探究其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探究其在网络亚文化中的成因,势必能对网络亚文化产生更多新的认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以梗文化为例子,研究“梗”这一模因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会大量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何梗能够在网络亚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分析这种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关键问题:梗在互联网亚文化语境下为何能被广泛应用,及其会造成的影响写作提纲:首先分别阐释新媒体、模因、梗、网络亚文化等概念的定义接着 分析梗及新媒体环境各自的特性并说明梗文化形成的成因然后进一步通过案例说明梗文化在网络亚文化能被不断生产,广泛运用的原因最后举案例分析梗文化继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虚拟平台陈一、曹圣琪、王彤三人的《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一文以及王晟君在《弹幕网站bilibili的网络亚文化建构研究》中都以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为例,通过对弹幕网站和弹幕族群的观察和描述,还有以准入机制、弹幕内容文化、弹幕形式文化为点分析和探讨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亚文化的构建特征。

虚拟社区邓天颖在《想象的共同体: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与高校亚文化群体的建构》中从社会学角度谈及了亚文化群体构建中的身份认同机制对于网络亚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

杨扬与葛涛以抖音app为例,新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的丰富运用,提供了网络亚文化倾诉自我的平台, 青年群体渴望摆脱成人社会里压制性价值观、审美观,追求价值认同、倾诉自我,因而会在突破了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的限制的网络虚拟世界,组成归属需求单纯的群体,形成具有同一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圈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部署阶段(第七学期7—8周)确定选题并提交2.选题阶段(第七学期8—9周)拟定、确认选题3.开题阶段(第七学期11—12周)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4.初稿阶段(第七学期18—19周)撰写、提交初稿和中期检查5.论文修改阶段(第八学期4—9周)反复修改论文,提交外文文献及翻译稿6.定稿阶段(第八学期8—10周)确定论文最终定稿,提交重复率检查7.答辩阶段(第八学期12—16周)论文答辩及二次答辩

5. 参考文献

[1]薛映春,张俊文.网络舆情“泛娱乐化”思潮的应对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167-168.[2]丘梦童.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2(02):5-6.[3]屠海燕.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J].传媒观察,2009(03):19-20.[4]吴英姿.以抖音为例浅谈手机图像传播所引发的快餐现象[J].传播力研究,2019,3(14):265-266.[5]崔巍.刍议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泛娱乐化”现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1):163-164.[6]王健安.浅析模因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9(09):197-198.[7]李维.浅析流行语言的模因现象[J].文教资料,2015(16):28-29.[8]梅林.“网络模因”的符号文本结构与传播特征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06):13-19.[9]李卫.模因论视角下的“网语”变异研究[J].才智,2019(20):240.[10]李冰.网络语言的生成与传播——仿拟和语言模因[J].新闻知识,2012(11):74-76.[11]周欢.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的价值[J].出版广角,2015(Z1):158-159.[12]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6):143-144.[13]刘亚男.新媒体催生的碎片化阅读与传播[J].大众文艺,2016(16):180.[14]刘芳.“UGC”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及其规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106-112.[15]蔡润芳.屌丝的逆袭史——网络亚文化传播管窥[J].今传媒,2013,21(09):23-24.[16]杨扬,葛涛.网络亚文化传播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探析——以抖音APP为例[J].视听,2019(09):149-150.[17]谷学强,刘鹏飞.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41-46.[18]王晟君.弹幕网站Bilibili的网络亚文化建构研究[J].东南传播,2015(11):110-112.[19]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06):19-24.[20]吴震东.身份、仪式与表述——“微时代”网络亚文化的人类学反思[J].民族艺术,2016(05):139-144.[21]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126-131.[22]朱思良.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44-47.[23]邓天颖.想象的共同体: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与高校亚文化群体的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0(02):173-175.[24]冯溪,刘玮.符号互动视野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24(01):123-126.[25]Richard Pocklington,Michael L. Best.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nits of Selection in Replicating Text[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1997,18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