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游憩空间作为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重要载体,其结构的合理性与优化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深入探讨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优化路径,旨在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日益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憩空间分类与评价:学者们构建了城市游憩空间分类体系,并从accessibility,resourceattractiveness,servicefacilities,andenvironmentalquality等方面对城市游憩空间进行了评价。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在对常州市城市发展历程、现状特征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特征、问题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 主要内容
(1)对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优化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的相关数据,了解市民的游憩需求和行为特征。
3.空间分析法:利用gis技术,对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布、accessibility以及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将从“空间结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特征、问题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城市游憩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结合常州市实际情况,构建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3.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龙花楼, 蔡运龙.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公园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12): 192-200.
[2] 谢静, 杨帆, 谢长青, 等.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游憩空间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05): 138-145 164.
[3] 彭文甫, 刘俊, 刘海燕.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以广州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03): 379-39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