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外敌侵扰,北京和天津相继沦陷,而作为当时三大学府高山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也没能幸免。为了保存文化命脉,它们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南迁至长沙建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长沙局势不稳,学校又被迫迁至云南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对于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甚至关乎我国学脉之断续和国运之兴衰,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西南联大的言说甚多,但遗憾的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追忆性的校史类专著,如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的《笳吹弦颂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1版)、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的《笳吹弦颂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0月1版)、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的《难忘联大岁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2版)、余斌的《西南联大昆明记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杨振宁、施郁的《杨振宁对西南联大的新回忆》(《世界科学》2021年第1期)等。这类专著大都是对西南联大时期一些原始数据和文献的收集、堆叠和编排,很少有系统的理论分析。不过此外,也并非没有涉及学术类的专业研究,但它们多以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西南联大的管理模式、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以及知名人物个体及其作品的研究为主流,如冯尔康的《抗战时期郑天挺的史学研究及清史学开创者之一地位的奠定——读lt;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gt;的若干体会》(《南开史学》2021年第1期)、岳秀坤《暮年观道——何兆武与史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6日第006版)等。这类文章多从某个重要人物在西南联大的经历中探寻联大办学或管理的成功之处,角度大都十分宏大,学术性极强,大量罗列的数据和科研成果甚至可能无意间“神化”了西南联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认识和了解真实的历史。
近几年来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除了聚焦于人物及作品、西南联大办学实践等之外,因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焊接工程专家潘际銮先生等多位西南联大校友的辞世而引发学者的追忆,以及西南联大纪录片《九零后》热播引发的观感,带给了人们关于西南联大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并且随着社会史研究热潮的高涨,学界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在某一的历史阶段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最能反应出时代的特色、社会思潮的主流和百姓的思想状况。因此,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普通人的行为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西南联大时期在昆师生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引起学界更多注意。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通过解读现有的专著和文章等,形成新的理解,深入挖掘西南联大时期师生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隐性问题,从新的角度揭示西南联大的成功所在,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西南联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内容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西南联大师生的物质生活;第三部分为西南联大师生的课余生活;第四部分为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
本文以期从新的视角和方向,自西南联大多位师生的日记、回忆录等入手,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等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力求更加完整、全面地还原抗日烽火中西南联大的整体精神风貌,并探求西南联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和整理大量图书、期刊,分析文献资料的相关信息,改变以往只关注部分师生科研成就或联大办学及管理经验的固定视角,回归西南联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等的生活原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从新的方向和角度探究西南联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在原因。(2)研究步骤:
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了解西南联大建校的大致情况;
4. 参考文献
专著:
1、吴宓:《吴宓日记》,上海:生活#8226;读书#8226;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 确定论文选题,接受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并按任务书要求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 2023年3月 完成开题报告。
3. 2023年3月至4月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