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是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让全体老年人都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可以看出,国家和党对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自1999年便正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现,我国老龄人口超过2.64亿,人口分离规橫逼近5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初步估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3亿人,2033年达到4亿人以上,到2053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83亿,亚洲老年人的2/5和世界老年人的1/4来自中国。在老龄化速度方面,60岁以上以及65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人口数增长率大幅上升。总的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增速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而在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中,丧偶老人作为老人当中的“困难群体”,人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占到老龄人口的18.9%。丧偶老人是指60岁以上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对丧偶老人来说,失去相濡以沫的配偶,是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配偶的陪伴是人们进入老年阶段抗衡孤独,获得幸福感的支柱。夫妻二人长期的共同生活,生儿育女,风雨同舟几十年,感情的联结牢靠而稳固,而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配偶亡故使得他们面对的是猛然崩塌的世界,原有的生活被一下子打乱,对他们自身的基本生活、身体健康、情绪、社会交往、家庭互动都有着巨大的冲击,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他们会不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觉得日子没有了盼头、没有了倾诉对象、没有胃口寝食难安、常常陷入孤独、失落、悲观、麻木等负面情绪。悲伤的强度和持续性因人而异,可能是轻微的、持续数天,也可能是强烈的、持续数月、数年,甚至严重的还会出现“鳏寡效应”。尤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社会转型的驱动下,家庭也呈现小型化的特征,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类型,年轻一代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呈现出越来越无暇顾及照顾老人的趋势,因此家庭结构养老问题的弱化势必会对丧偶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带来巨大冲击,而如今许多丧偶老人却得不到妥善的照料,孜然一人,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同时,城市化的建构,高楼大厦之间变得封闭而冷漠。楼与楼,户与户之间越发的陌生冷淡,感情、支持体系逐渐淡化。身处于城市当中的丧偶老人,特别是丧失了行动能力的丧偶老人,没有出户社交的机会,只能在封闭的空间里日复一日过着单调的日子,这对本身双重伤害的他们来说活着只是一种煎熬。所以,站在阴影角落处的丧偶老人,需要得到社会工作的关注和帮助。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职业,帮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的天职。社会工作可以充分综合利用其理论、技能方法来帮助丧偶老人提升整体抗逆力,逐步使丧偶老人适应新的角色,融入适应新生活。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主要三部分来研究丧偶老人生活现状存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分析影响生活适应性障碍的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二、 f社区丧偶老人的生活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采取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个案访谈提纲
第二步,选取贵阳市f社区的7位丧偶老人作为研究对象
4. 参考文献
[1] 张婷. 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n].中国社会报,2023-03-08.(001).
[2] 付金祥.公共视角下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政策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0):208-10,214.
[3] 陆杰华,林嘉琪.中国人口新国情的特征、影响及应对方略——基于“七普”数据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3):57-67 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1、2024.10.17-2024.02.19:选题并确定指导老师,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
2、2024.02.20-2024.03.19: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