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需要,需要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也有赖于教育的不断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的论述阐释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超过了在经济方面的差距。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了法制化道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到2020年的10.8年。但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背景下城乡学历获得及认知能力差异的研究,分析差异的形成原因与具体表现、分析差距逐年扩大背景下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是否起到了抑制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作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落后,百姓生活穷苦,众多学龄儿童不能入学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改革开放,教育必须先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质,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的关键,而且为后期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国家输出了大量较高素质与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但实施过程中并未被严格执行。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体现在办学条件与入学机会的差距上。在办学条件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以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都存在着差异。在入学机会上,小学阶段当城里儿童为优质教育资源展开激烈竞争时,农村儿童还为能否上学痛苦挣扎;初中阶段,农村小升初升学率低于城市小升初升学率。国家为缩减城乡教育差距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两免一补”、“义教工程”等。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带来的认知能力差异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知能力的研究在与考察学生逻辑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城乡学历获得与认知能力差异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政策仍需解决的问题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angrist和krueger(1991)展开的义务教育政策对教育和收入影响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国内外积累了大量关于宏观教育改革对个体微观福利的影响研究。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可能更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从而改变城乡教育的不平等程度。 诸多学者(如chyiandzhou,2014;shi,2016;xiaoetal.,2017;朱峰、蔡伟贤,2019;贾婧、柯睿,2020;tangetal.,2020)讨论了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就业选择、 农村童工使用等方面的影响。王小龙(2009)利用did探究了“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发现高政策使初中学生的上学率提升了6%,同时该政策效应存在明显的阶段差异与性别差异。罗万纯(2011)、xiao 等(2017)均发现我国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农村子女的教育有着积极地正向影响,其不仅能减少子女上学的人均费用,还能提高农村家庭 子女的入学率; 赵颖等(2018)利用 1995 - 2000 年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一宏观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评估了义务教育工程对农村子女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效应,结果发现义务教育工程不仅会增加农村贫困 地区个体教育机会获得的概率,还会增加个体受教育年限、减少个体辍学或延迟上学等现象发生的频率。
也有研究从制度、微观主体行为、教育政策等角度解释城乡教育差距的成因。张玉林(2003)认为,始于1985 年的“分级办学”制度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吕炜、刘国辉(2010)实证分析发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教育均等化进程的瓶颈,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有碍于推进教育均等化,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教育均等化程度。除了制度因素外,微观主体的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城乡教育差距。吴愈晓(2013)讨论了家庭特征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 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刘小帅等(2021)以陕北地区城乡义务教育调查为例,发现城乡二元结构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乡村义务教育明显比城市义务教育滞后。曹骁勇等(2021)在归纳总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定义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内研究起源、以物价与均衡发展实质及内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前瞻展望。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全面、动态、非千篇一律的发展。
在教育政策影响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目前学者多研究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李春玲(2010)研究发现,由于城乡居民在获取新增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差异,相比于农村子女,城市子女在获得新增教育机会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罗楚亮、刘晓霞(2018)同样发现,高等教育扩张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子女及城镇子女具有更大的影响。张建华、万千(2018) 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校扩招政策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省份的教育机会平等,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省份的教育机会平等。上述研究都是在rafteryandhou(1993)提出的“最大维持不平等(maximallymaintainedinequality, mmi)” 理论框架下分析高校扩招政策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但 mmi 理论同样指出,教育扩张不一定促进不同阶层间的教育机会平等,只有优势阶层教育需求达到饱和后,教育扩张才会惠及劣势阶层,从而促进教育平等。 beckerandtomes(1979)和李力行、周广肃(2015)的研究表明,提高政府教育投入可以通过缓解低收入群体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金融约束,提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才国伟、刘剑雄(2014)构建教育投资的世代交叠模型,研究认为存在融资约束时,居民选择的教育水平将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具有融资效应。上述研究表明,缓解低收入群体子女教育投入的融资约束是政府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文献综述
5. 参考文献
[1] 贾婧,柯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机会的差异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1,37(15):57-61.
[2] 朱峰,蔡伟贤.义务教育免费化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就业选择吗?[j].经济科学,2019,(06):117-12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