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在稳步上升。根据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从 1995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率增加了约 10 个百分点,到2008 年达到了 28%。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受到全世界关注,meng(2003)提出的解释是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变革的过程中居民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即人们因为潜在的收入或支出风险而增加的额外储蓄。进而chamon et al(2010)提出造成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受阻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家庭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的的预防性储蓄一直居高不下。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确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到2007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再到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到2012年,为使农村居民获得老年基本的生活保障,努力实现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覆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社保资金支出在2000 年至 2009 年间,平均以每年19.4% 的速度增长,而医疗保险项目上的支出年增长率达到了47%。为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在整个过程中我国政府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社保对我国居民的全面覆盖。在讨论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的问题时,我国的农村居民一直是影响储蓄率的主干力量。我国农村人口大概有6亿,占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重,但我国农村家庭的消费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农民消费水平低的愿意除了增收具有时效性十分的缓慢之外,政府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导致农民产生养老顾虑,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导致农民即期消费的积极性下降,对未来的预防性储蓄增加。2009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10%的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0 年及 2011 年分别新增国家试点县 518 个、1076 个,覆盖面达到全国50%以上,到 2012 年 8 月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基本上所有的 2853 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启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刺激消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研究社会养老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不足,对处于改革阶段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考虑到养老问题是涉及到整个家庭的问题,因此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着眼于农村居民的家庭特征,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否影响家庭消费,影响效应对不同家庭又怎样的特殊性,对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上述提到的文献说明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但关于社会养老保险是否真正促进了消费国内外研究都还存在观点分歧,大多数文献认为社会养老制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的,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结论。由于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时间不太长,现阶段针对农村居民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效应的研究还很少。考虑到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家庭的问题,养老保险的实施会对整个家庭带来影响,那新农保的实施是否对农村家庭消费产生了正面的促进作用? 主要影响到哪种消费类型? 对于消费结构是否有影响。这些需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才能给出具体的结论。同时,我们观察发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因家庭特征如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验证新农保的政策传导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政策启示。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在稳步上升。根据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从 1995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率增加了约 10 个百分点,到2008 年达到了 28%。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受到全世界关注,meng(2003)提出的解释是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变革的过程中居民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即人们因为潜在的收入或支出风险而增加的额外储蓄。进而chamon et al(2010)提出造成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受阻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家庭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的的预防性储蓄一直居高不下。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998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确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到2007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再到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到2012年,为使农村居民获得老年基本的生活保障,努力实现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覆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社保资金支出在2000 年至 2009 年间,平均以每年19.4% 的速度增长,而医疗保险项目上的支出年增长率达到了47%。为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在整个过程中我国政府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社保对我国居民的全面覆盖。在讨论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的问题时,我国的农村居民一直是影响储蓄率的主干力量。我国农村人口大概有6亿,占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重,但我国农村家庭的消费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农民消费水平低的愿意除了增收具有时效性十分的缓慢之外,政府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导致农民产生养老顾虑,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导致农民即期消费的积极性下降,对未来的预防性储蓄增加。2009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10%的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0 年及 2011 年分别新增国家试点县 518 个、1076 个,覆盖面达到全国50%以上,到 2012 年 8 月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基本上所有的 2853 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启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刺激消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研究社会养老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不足,对处于改革阶段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考虑到养老问题是涉及到整个家庭的问题,因此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着眼于农村居民的家庭特征,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否影响家庭消费,影响效应对不同家庭又怎样的特殊性,对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研究创新点
当前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多停留在农村医疗保险的获得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层面上,同时,我们观察发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因家庭特征如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验证新农保的政策传导效果。
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最新的追踪微观数据,以农村家庭为单位消除个人平均化下的相对误差更反映实际情况;从问卷数据中的个人角度出发讨论新农保对于家庭总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影响;考虑到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村家庭对新农保的反应存在着异质性,将不同收入的家庭分级进行回归,讨论不同收入的家庭对于新农保的不同反应;考虑到不同家庭健康状况的不同,将健康状况分级进行回归,讨论不同健康状况对于新农保的不同反应;考虑到家庭里的年龄段结构可能也会对新农保产生不同的反应。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3月10日 完成论文框架工作 4月7日 完成论文数据的筛选整理和处理 4月20日 完成论文初稿和导师积极讨论反复修改 5月10日 完成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PPT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