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粮食增产预测开题报告

 2023-02-14 09:57: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

2004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且自2007年以来连续9年总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粮食逐年增产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关于连续增产原因的探讨,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本质上来看,粮食产量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两个: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二是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其他所有的因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最终都体现在面积和单产的变化上。在实践操作中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变化的途径其实也有两条: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投入要素等的作用改变各粮食作物自身的单产水平;二是改变各粮食作物间的播种结构,也可以在没有任何作物单产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挖掘作物间的单产差,从而达到改变粮食加权平均单产的目的。因此,除去播种面积变化、作物自身单产变化等原因以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可能也是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物的种植结构在几十年来不断发生改变,并且对全国粮食总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在我国粮食整体供需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各省粮食增产的原因,分析和比较不同增产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大小及其增产稳定性的差异,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利用十二连增期间全国各省粮食作物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数据,计算单产增加、种植面积增加及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以对十二连增期间中国各省粮食增产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研究如何巩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为了计算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将利用朱晶(2015)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数据分析。以下为粮食增产的三个贡献因素折算方法。

一般而言,粮食总产量(Qt)既可以表示为总播种面积(Rt)与单位面积加权平均产量(Yt)的乘积,也可以表示为各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各自的播种面积(rit)与其自身单位面积产量(yit)的乘积之和:

Qt=RtYt=∑rityit (1)

其中,i代表不同的粮食作物;t为时间年度。

化解(1)式,可以得到:

Yt=∑sityit (2)

sit=rit/Rt (3)

(2)式、(3)式表明,粮食的加权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是各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加权求和,权重等于各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sit)。

因此,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实际上可以被归因于以下三种因素的贡献:①粮食总播种面积(Rt)变化的贡献;②各粮食作物自身单位面积产量(yit)变化的贡献;③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比例(sit)变化即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

由于实际中的粮食产量变化往往是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已经发生之后的情形,因此,要准确测算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必须以假设的结构不调整(保持各粮食作物的相对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形作为参照,并将结构调整后的实际情形与之进行对比,才能分离并测度出播种面积变化、各作物自身单产变化以及结构调整三个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测算思路及方法如下:

假设存在一种无结构调整的情形,在此情形下相邻两期中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不发生变化,此时下一期的粮食总产量可以表示为:

Q't 1=∑r'i,t 1yi,t 1 (4)

并且满足条件 r'i,t 1/rit=Rt 1/Rt=βit,其中,Q't 1为无结构调整情形下第 t 1 期的粮食产量;

r'i,t 1为无结构调整下i作物的播种面积; Rt 1为第t 1 期的粮食总播种面积;βit表示无结构调整状态下粮食总播种面积及各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率。进一步地,无结构调整情形下相邻两期的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Q't 1/Qt=βit∑sit yi,t 1/sit yit=βitλit (5)

(5)式表明,无结构调整情形下粮食产量的变化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变化(βit),二是各作物加权后的自身单位面积产量变化(λit=∑sit yi,t 1/∑sit yit)。

将(5)式变形且两边取对数可得到:

lnQt 1/Q't 1=lnQt 1/Qt-lnQ't 1/Qt=lnQt 1/Qt-lnβit-lnλit (6)

(6)式表明,从实际的、可观察到的粮食产量变化中扣除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各粮食作物自身单位面积产量变化所导致的粮食总产量变化部分,即可得到因结构调整而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率。

据此,可以分别得到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

ψRt=lnβit/ln(Qt 1/Qt) (7)

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

ψAt=1-ln(βitλit)/ln(Qt 1/Qt) (8)

各作物单产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

ψyt=1-ψRt-ψAt (9)

技术路线:

查阅文献

方案设计

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

论文撰写

数据处理

各省产量和种植规模

种植结构调整

增产贡献率分析

各省增产主导类型

解释差异

描述性分析


实验方案:

第一阶段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阶段

下载和整理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产品汇编等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描述,然后计算各省单产、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阶段

依据分析结果,判断各省增产的主导类型并提出政策建议。

可行性分析:

1)项目研究的课题可行性:项目研究主题与当前在很多领域都具有极高关注度的粮食安全的话题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研究意义。与此同时,项目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且研究过程设计周密,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项目研究的技术可行性:通过二手统计数据收集全国各省市产量和种植面积等数据,使用stata等工具和贡献度计算方法可以做出增产贡献率分析,具有可行性。

4. 研究创新点

在已有的关于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测算不同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常用生产函数法。

这主要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如c-d模型等,分析要素投入与粮食产出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探讨影响粮食生产的各因子,如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数量等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大小。

尽管生产函数法中各种因素对粮食增产确实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因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最终都体现在面积和单产的变化上,而鲜有研究考虑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6年5-6月

确定感兴趣的选题方向,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

16年11月

与导师讨论选题,补充阅读文献,初步定题

16年12月

继续讨论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17年1-4月

下载和整理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产品汇编等统计数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

17年4-5月

修改,投稿,毕业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