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由经济学公式gdp=c i g nx,可见gdp的增长和居民的消费的增长密不可分。
在中国,gdp虽然不断攀升,可近几年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投资,消费这个重要因素却还未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消费与各种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文章通过对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经营性净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以及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得到这5种类型的收入对消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用所得结论,调节收入结构最大化的达到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文章通过构造模型,对中国统计局《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里面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的角度得到5种类型的收入对消费分别的影响,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提出了5种经典理论,其中有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即C=f (Y)。詹姆斯#183;杜森贝里(1949年)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与自己的收入有关,而且还与他人的收入和消费有关,同时不仅与自己的目前收入有关,而且还与自己的以往收入和消费习惯有关的一种假说。弗兰科#183;莫迪利安妮(1954年)提出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存在一个依赖现在和今后一生的总消费的效用函数,把现在和未来的收入贴现值及资产之和作为约束曲线,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米尔顿#183;弗雷德曼(1957年)发表论文《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持久收入假说,他把居民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并指出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是与他们的#8220;持久性收入#8221;有关,即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有关,而不是与他们的暂时性收入有关。罗伯特#183;霍尔(1978年)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他把理性预期与持久收入假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指出如果居民不仅对财富和持久性收入的估计以理性预期为基础,而且今后的消费也以此为基础,那么由已发生的收入或者是消费需求变化反应出来的过时信息对于现期消费来说不会有任何影响。
国内也有人针对财产性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做过相关的研究。朱琛(2012年), 基于1992~2009年经验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固定参数模型和动态参数模型就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祁毓(2010年)在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2002-2008年和1997-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文章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再通过构造模型,对中国统计局《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里面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的角度得到5种类型的收入对消费分别的影响,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
5. 参考文献
[1]keynes,john maynard..1936,london:macmillan
[2]robert e. hall.《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life cycle-permanent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 1978,5.
[3]朱琛.中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92-2009年经验数据的考察(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2012(0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