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の「面子文化」と日本の「恥の文化」における比較研究开题报告

 2023-03-02 14:52: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耻感文化是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也是世界上众多学者对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概括。其特征是如果个人的言谈举止受到别人的议论和指责时,个体的良心社会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中国社会从近代至今,受西方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也逐渐被异化为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并对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日本民众长期在儒家思想和本土神道教的影响下,严格遵循社会等级制度,生活受到集体环境制约,因而形成了一种以集体行为规范为基础的耻感文化。

从古到今,中国人是很看重耻感文化的。可以说,中国的耻感文化是儒家耻感文明数千年来积淀的结果。孟子强调耻感对个人的意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敬仰,为群体所钦佩,就会产生荣誉之感。耿丽娟认为中华文化中耻感文化是紧紧围绕 “面子”这一概念的,大多数中国人都害怕丢脸和失去荣誉,希望有面子。面子是一种大众给予肯定的荣誉和自尊。

国外学者对于东方耻文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罪感文化”强调的是自律,“耻感文化”重视的是他律。简言之,“耻文化”就是在意他人的目光的一种文化。人们认为,日本人习惯于以他人的评价为基准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方针。社会学家作田启一则认为耻感文化是全人类的共通现象,而非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格。羞耻感不仅是怕丢失面子,而且还表现了一种极为纤细的内向人格。在他看来,耻辱感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涉及本质的反省。

本课题将基于以上这些先行研究,以中日两国耻文化的异同点为研究对象,从中国面子文化与日本耻文化的定义与各自特征出发,探索其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分析中日言语表达(寒暄用语,成语,惯用语),社会交际与社会意识,教育理念等方面,研究中国面子文化和日本耻文化的异同点,进而揭示耻感文化在中日两国国民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试图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状况下为当前我国道德滑坡、耻文化的蜕化寻找新的出路。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所谓日本耻文化就是强调集体行为规范准则,侧重于谋求与他人同步,不突出不落后。因此日本人极度在意自己给他人的印象,为此而拼命,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他人的评判,尽量避免让自身的的言谈举止受到别人的议论和指责。而中国面子文化则指向人们应该采取何种行为确保在社会关系中自我的地位与名望,即在社会互动中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远比自我评价更重要。

本课题将从以下四大部分对中日耻文化异同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将从中国面子文化与日本耻文化的定义与各自特征出发,探索其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中日言语表达、社会交际与社会意识、教育理念等方面,对比研究中日两国对耻感文化的认识及行为表现。第三部分阐述在这种心理机制的制约下对两国国民社会生活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第四部分将探索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及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状下重塑耻感文化的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分析耻感文化在中日两国的行为表现,进而帮助国民培养正确的的耻感文化观念,顺应不同文化体系的融合和交流,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模式。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同时辅以信息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研究步骤:1-6周:明确本课题研究主题。阅读完所有参考文献的内容,并对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收集有用材料,拟写论文大纲;

7-9周:在清楚把握论文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开始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作田啓一.恥の文化再考[m].東京:築摩書房,1986.

[2] 山田隆信.日本人と恥の文化.2017-10-20. lt;https://irdb.nii.ac.jp/01191/0002762174gt;

[3] 吴爱莲.日语中表达“羞耻感”的词汇[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02):96-9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

第八学期 1- 6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交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2

7-13周:

在教师指导之下撰写论文 [10周:交一稿; 13周:交二稿]。

3

14-15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4

16周或17周:

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