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为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1)用研方面
新型展陈空间、非遗技艺体验馆和研学馆,大运河文化传播设计
(2)设计方面
1.了解大运河和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与文化。
2.了解大运河全域非遗资源及展览内容,包括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如杨柳青木版年画、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京剧、昆曲等,以及传统体育、杂技和游艺,如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
3.了解非遗展馆的活态化展示和运营需求策划,结合先进手段,将展览与演艺、研学相结合,突出情境式展示与数字化体验。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亲例分析法、多学科理论研究法、实战法、问卷采访法
3.2研究步骤
(1)首先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大运河和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案例,为自己的设计积累丰富的素材。
(2)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定划分空间,对此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特性,构思室内的功能。
(3)与此同时,咨询周边原住居民或者大众对于大运河展馆的看法等等。
4. 参考文献
[1].任仲泉.展示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尚慧芳,陈新业.展示光效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王新生.展示工程与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4].黄立萍,刘恋.会展展示设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5].徐力.展示工程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沙勇 刘晓峰 张静.大美“非遗” 大运河边的“守艺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9].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中华书局.2008
[10].傅崇兰.中国运河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
第8周(10/21)前进行选题申报
第10周(11/4)前任务书下达
第13周(11/25)前提交开题报告
第15周(12/9)前进行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二)2024-2024学年第二学期
第4周(3/17)提供毕业设计说明书框架,毕业设计作品中期检查
第8周(4/14)提供毕业设计说明书初稿
第11周(5/1)提供毕业设计作品
第12周—第13周(5/8-5/19)进行展览
第13周(5/19)毕业设计说明书定稿
第14周进行查重
第15周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第16周完成毕业设计材料归档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