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3-09-01 09:50:4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当今世界经济主体多样化,全球经济环境日渐复杂化,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地探讨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潘福达(2021)认为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直为履行入世承诺而努力,致力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不断放宽中国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拓宽金融开放的领域,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着中国金融行业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发展,并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金融开放相关的实施细则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态度成功转变为双赢。与此同时,不断拓宽双向投资通道、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等举措促使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果。如今,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9)分析出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息息相关,面临着来自于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贸易摩擦等方面的挑战。而随着金融开放程度地不断加深,需要防范的金融风险也日渐复杂化[2]。陈雨露(2021)简单介绍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得出开放模式开始从正面清单模式转变为负面清单模式的结论,表明目前的正面清单模式存在开放碎片化的风险[3]。陈丁燕(2022)觉得金融开放降低了银行盈利效率、拓宽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渠道,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动机,然而随着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动机不断增多,各国金融冲击的影响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从而间接或直接造成银行需要承担更多风险的问题[4]。田鹊(2020)指出中国的金融开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等问题,包括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化程度差异、金融监管力度不足、贸易开放度不匹配以及货币稳定性降低。这些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大幅波动,限制着金融开放的推进[5]。李晓明(2021)提出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由于还未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容易出现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若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大量跨境资本的流动则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安全造成威胁[6]。ewa dziwok(2021)表示近年来科技的完善和发展、货币数字化兴起以及新的货币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银行业开始面临极大不平等竞争,这些新兴的网络支付技术可能带来大量未经授权和不受控制的现金流量。尽管如此可以加快中国支付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但无疑也给金融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挑战[7]。2.有关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叶伟(2020)借助文献分析出金融开放包括资本账户自由化、证券市场自由化和金融部门开放三个要素,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并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再结合货币替代理论模型和vec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强调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8]。钟咏苓(2022)作为中国结算代理机构代表,以本机构的实践经验为依托,选取债券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推理结合市场调研等方式分析出人民币国际化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9]。周诚君(2021)以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变化为切入口,着眼于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原因剖析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的关系,从需求层面结合动因以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给出适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措施[10]。余忠良(2021)从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入手,简单分析了达成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制约因素,首先排除了国际需求不足的问题,找到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监管力度和政策以及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上带来的影响,从使用者心理分析可能存在的限制,并通过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对比得到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11]。杨子澄(2018)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式结合国际经验,从人民币的外汇储备量,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中国金融市场及金融结构等方面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12]。陈若愚(2021)将金融开放程度量化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结合文献分析、计量和数理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并通过“货币锚”模型解析金融开放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根据金融开放通过影响汇率变动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论给出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着力点[13]。p. asak,r. w. h. van der linden(2019)站在全球化大背景、中国“新常态”经济的角度,从宏观层面解析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与限制,结合三位一体模型分析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面临的四重困境,得出可持续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14]。3.对策及建议。国内外研究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提出对策。首先,国际环境因素上,陈佳(2021)认为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要加强绿色金融的政策标准完善工作,使得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以此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并抓住世界新能源浪潮,加速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探索在、离岸人民币联动发展道路以此巩固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及渠道[15]。张明,潘松李江(2022)则表示要对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业务和发展重点等方面进行划分,达到隔绝监管相对松散的离岸市场存在的风险影响在岸市场的目的,同时鼓励离岸市场创新金融产品统筹发展,结合“一带一路”以及国内自贸试验区建立高效、安全的离岸金融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16]。其次,在内在因素上,王先甲,朱润洲(2022)基于对中国a股纳入msci事件的研究,认为中国可以用降低外汇管制以及外资准入门槛的方式达到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健全自身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建立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以此应对金融开放程度加深带来的汇率波动等风险[17]。熊绍帅(2020)建议在坚持现有的推进举措的基础上加强利率市场化发展,尽快实现汇率自由化机制,这样不仅能提升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还能加强金融监管对风险的管控水平[18]。ly bora(2020)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评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表明汇率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需要坚持改善国内金融市场不断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19]。再次,在政策因素上,郝志运(2021)研究疫情冲击下的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后提出在国内创建能够实现“支付-交易-结算”一体化的设施,并在国际上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自我协调机制,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搭建安全、高效的制度基础,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结算能力,让使用人民币进行的国际贸易更为便利[20]。毛术文(2018)也强调了建立健全人民币国际清算机制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分析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和支付系统监管上可能存在的空白之处,并给与相应的弥补建议,减少在国际交易中使用人民币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问题,增加人们选择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21]。最后,在阶段性目标上,吴婷婷,肖晓,李东耳(2018)表示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应当匹配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明确开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金融制度的改革则应与金融市场的开放相适应。同理,货币国际化也拥有其阶段性目标,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也可以先实现区域化发展[22]。唐雯艳(2016)结合英镑、美元、欧元以及日元国际化发展道路的经验,得出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结论,但同时也警示到区域化发展导致中国更容易受到他国经济不稳定和贸易逆差的冲击[23]。d. i. kondratov(2021)通过对金砖五国货币国际化的系统性对比分析,表明在倡导国际化的大前提下,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贸易的主要货币,指出中国开放水平受到货币政策上诸多限制的影响,并列举一系列能够帮助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货币限制的措施,以帮助人民币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货币[24]。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探索创新,借鉴国内外的理论以及方法,提出可执行的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基本内容:
本课题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并总结概括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取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不同因素对其产生的不同影响效果,提出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与对策。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与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取国际环境、内在、政策和阶段性目标四个主要因素科学分析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最后,依据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结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有利于推进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建议。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已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修完了规定学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初步具备了查阅相关中外文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参加了有关课程实习、调研等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同时查阅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将撰写的论文内容作了认真思考,对选题研究领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有了一定了解。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