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配电网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05 23:02:3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背景在试点区发展现状和电网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试点区目前配电网网架、线路和设备现状进行了评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目前试点区光伏接入现状,为之后电网规划奠定基础。
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改进措施研究。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六个技术平台,即传感器、生物技术、智能材料、纳米技术、富勒烯和信息技术,在解决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方面可以证明特别重要。
这些平台是根据过去确定关键基础技术的技术路线图努力选择的,重点主要是长期的、突破限制的发展。
例如,涡轮机和蒸汽发生器部件的高温合金当然很重要,但它们的发展很可能是从传统的、近期的细化工作中得到的,所以这里不讨论它们;另一方面,对热基涡轮问题的更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大的改进-可能是长期研究仿生陶瓷或富勒烯复合材料的结果。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着电力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中可调控负荷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将其纳入电网调度已是必然。
基于可调控负荷用电行为引导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是基于大量可控负荷可根据需要调节,在系统负荷低谷时保持高负荷水平运行,在系统负荷高峰时保持低负荷水平运行或停止运行。
通过改变其用电时序,达到降低系统峰谷差、释放系统旋转备用,更好地应对新能源发电有功出力的波动性。
4. 研究方案
分析光伏在低压侧接入、中压侧接入和专线接入下,在不同渗透率下对电网的影响。
利用opendss软件对试点区在接入光伏和不接入光伏两种情况下进行了潮流分析,确定了试点区电网现状的光伏最大渗透率。
针对试点区的发展,对试点区未来的负荷进行了预测。
5. 工作计划
第1周:布置毕业设计课题;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书写;第2周:查找有关课题的参考书和中英文文献;第3周:阅读有关课题的书籍及文献,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特点、要求,及其方法;第4周:阅读有关课题的书籍及文献,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特点、要求,及其方法;第5周:翻译一篇与课题有关的英文文献;第6周:仿真模型设计;第7周:仿真模型设计;第8周:数据模型设计;第9周:数据模型设计;第10周:仿真实现;第11周:仿真实现;第12周:仿真实现;第13周:仿真实现;第14周:论文撰写和修改;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