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开题大全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 2022-01-30 19:23: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汽车大国的行列,我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汽车产业连创辉煌,在产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仍然很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国产化程度低,过分依赖国外资金和技术,民族工业处于生产链低端等问题限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作用也日益显现。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是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科学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的有利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紧跟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的脉搏,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真正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强国。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产销重心加速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自主性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在应对能源、气候挑战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以美国、口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汽车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振兴汽车产业进而带动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己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就发展战略而言,中国汽车产业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发达国家仍差距较大,而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为中国汽车产业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了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清醒地评估中国汽车产业潜在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不放松对传统汽车动力追赶的同时,要抓住全球汽车动力技术革命的机遇,借助电动车对传统技术和产业格局的革命性冲击,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实质性突破。

一、 本题目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一、国内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张勇军等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7)中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弱,特别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汽车企业面临与国际跨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竞争,为了使中国的经济能够进一步为世界级的企业,能够同国外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展开有效的竞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认为:与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博斯公司发布的《汽车业的黄金年》(2011)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的汽车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还很大。

(2)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汽车业的黄金十年》中指出:首先,中国汽车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其次,中国汽车的质量与国际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三,中国汽车企业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1)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竣的能源形势,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己经超过55%;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中国汽车产业依靠低人工成本的优势或将不再;高级汽车技工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己成为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叶琪(2006)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包括低进入壁垒与高退出壁垒导致汽车生产企业数目过多、汽车工业长期过度保护、跨国公司主导中国汽车产业限制中国自主开发能力、支持汽车工业的相关性行业发展落后。 王黎明(2009)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弱小的原因为四个方面,即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开发能力、汽车工业管理水平落后和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

吴巧云、高艳章(2011)则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突出,汽车产业的集中度相对不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函待改良。

(3)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①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总体看,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己到了需要创新驱动的阶段。在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政策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国际经验表明: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从我国看,当前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我国和国外的差距较大。很多企业对于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发展方面,认识比较模糊,执行中缺乏系统、清晰地规划,对知识产权保护大多停留在企业商标、专利技术的层面,对于研发过程中的产权保护,产权利用方面的工作则尚待完善。因此,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要高度重视自己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要十分注重自身研发能力的本土化培养,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对外合作中强调自主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即在进行自主研发及市场开拓之前,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到市场上寻找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创新成果。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今后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多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必须抓紧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重视专利工作,建立专利信息中心,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进行分类管理。要教育员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面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③加强政府政策制定和产业管理能力

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加强市场的各种制度性建设,如建立覆盖全国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改革财税体制等。政府在汽车业的发展上,应该扮演一个构建良好市场环境的角色,而不是限制投资者进入汽车产业的角色。

④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产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行业组织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积极协调会员企业的关系,制定行业自律规范,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在这方面,国外许多行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十分充分,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政府、协会、商会和企业尽管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作用,但相互关系非常紧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在加快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需要通过行业协会收集企业信息,行业协会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呼声和要求。作为企业的代言人,行业组织与企业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⑤加快产业重组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

规模不经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是我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表现,是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实施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的进与退,企业购井、破产的方式,使产业形成规模,发挥竞争效应。按照发展集约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井、收购、破产等形式,对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把有效的资产盘活、集中、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

⑥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我国汽车产业要不断地增强其自主研发能力,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这并不等于闭关自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要吸收利用合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经济规模,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跨国汽车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轿车产业,轿车产品占整个汽车产品总量的比重大大提高,产品结构渐趋合理,有益于提升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明确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现有汽车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联合、兼井和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有骨干汽车企业的重组和对某一地区汽车企业进行全面重组和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支持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二、国外对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西方对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较早,研究的范式也多种多样。Carlos (1997)以欧盟成员国为样本,对汽车产业的环保政策与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作了WARM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环保型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政策能够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能促进持久的经济增长川。Bommer (2001)基于企业视角,对环保标准与汽车企业的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实证检验,得出环保标准的严厉性与汽车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负相关。推论一国在汽车产业起步阶段,适度放宽环保标准,能够吸引跨国车企投资,对产业竞争力提升呈正效应[8]。 Johannes和Hashimi (2006)使用模糊数学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论是科技创新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市场,政策等其他外部条件,科技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可见,欧美学者侧重产业政策与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结合实证结果予以假设性推论。

韩国学者对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颇为丰富。Park, Bae-Gyoon(2003)[10]和姜栽植(2011)[11]认为韩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大规模跃升得力于本国产业政策的调整。Kim, Hyung-Geun(2011)以产业集群为视角,运用AHP(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他对一级指标分析得出集群的内部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贡献率为64.8070%,尤其对内部因素中的二级指标劳动生产率给予了肯定。但网络组织构架、合作协调及外部支持的不足使得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可见,韩国学者主要侧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某一影响要素具体分析,并为后起汽车工业国提供有效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勇军等.《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汽车蓝皮书》.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0年.

[3]博斯公司.《汽车业的黄金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1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出版社.

[5]叶琪.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中外企业家.2006(4).

[6]金龙布,王黎明.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大众科技.2009(4).

[7]高艳章,吴巧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市场2011(19).

[8]Carlo, Carraro, Maezio, Galeott.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WARM Model [J]. Energy Economic, 1997(19):2-28

[9]Rolf Bommer. Environmental Poficy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Reconsidered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7)

[10]Aamir Rafique Hashmi, JohannesVan Biesroeck.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2006(5):61-67

[10]Park, Bae-Gyoon, Politics of scal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outh Korean automobile industry, Economic Geography.2003(79):173一194

[11]姜栽植.韩国与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比较[[J].延边党校学报,2011(8)

[12]Kim, Hyung一Geun. Research Analysis Regarding the Competivenes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trade.2011 of China's :3一16,18-2_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依据国际贸易理论,结合汽车产业环境、产业组织、企业创新以及国际竞争的实际情况,应用大量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透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行动措施。

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指导,实证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描述。其次,收集有关汽车产业环境、产业组织、企业创新以及国际竞争4个方面数据后进行分析问题。提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4. 研究创新点

数据来源有限,数据可能不够准确,统计年份可能较早。

由于本研究开展难度适中,因此在目前阶段并未发现研究上的欠缺条件,诸多的问题可能会在随后的实际操作中发生,并非本阶段能够预测。

由于自身水平限制,本文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认识还不够全面,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2013年12月17日-2013年12月31日

搜集、查询、整理相关的资料,进行开题报告写作。

2014年1月1日-2014年2月15日

在科学的设计所需指标的基础上确定调查研究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南农数据库查找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将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撰写论文中期报告。

2014年2月16日-2014年3月16日

利用Eview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对数据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2014年 3月17日-2014年4月17日

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形成初稿,并且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反复修改论文并形成论文终稿。

2014年 4月18日-2014年5月15日

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