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研发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分析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18 20:48:52
全文总字数:940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研发活动是创新的起点,研发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研发活动具有外部性,由于存在知识外溢等情况使得研发企业很难独享研发成果,从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时需要政府利用“有形的手”干预国家经济运行,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政府研发补贴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论是涉及国家战略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五代移动通信,还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支付宝、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其创新能力均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也提供了很多支持,1980年我国财政的科技支出为65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4386亿元,是1980年的67倍。为了保证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研发投资能够接近理想水平,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
2018年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的最新排名为第17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20强,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对研发活动进行财政支持密不可分。然而,研发财政资金的粗放使用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因此,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活动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完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实证的角度通过研究政府研发补贴对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效果,旨在为政府补贴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进而为政府部门对企业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三、研究目标
(一)定性分析我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目前的状况,重点关注企业研发活动的现状,包括研发投入以及已获得的政府研发补贴的特征等。
(二)检验政府研发补贴分别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方向与大小,并考虑企业技术水平对研发资助效果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六、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学术研究都需要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文献研究法是一种既基本又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献的搜集和阅读,以及部分文献的钻研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文献基础。本文通过对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的关系、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阅读与研究,形成研究思路。文献来源除图书馆馆藏著作外,主要还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wind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井利用中英文关键词“政府补贴”,“政府政策”、“科技补贴”、“研发”、“RD”等在各大数字资源库检索,查询相关文献资源。通过搜集和阅读文献,本文首先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并展开述评,在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了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理论关系。
(二)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能够呈现数据的特征。本文在搜集完数据并对数据做了相关处理后,运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更好地呈现样木数据的特征。统计分析的方法科学有效,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问题展开研究,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基于搜集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载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企业财务报表和企业网站,在搜集完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了简单处理,包括剔除数据不完整的样本等。然后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实证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方法科学有效,结果客观公正,是结论以及政策建议的基础。
七、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我们认为政府研发补贴至少存在(但不局限于)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吸引企业的研发投资,这是政府研发补贴作为引导资金的一个基本功能;二是支持企业的知识生产,比如开发新知识、新技术等,由于此类成果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其补贴也可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三是促进企业研发成果的转化,其目的是帮助企业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收益,此三个目标覆盖了企业技术创新从研发投入到中间产出再到最终产出的全过程。由于研发创新具有正外部性的特点,政府研发补贴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降低了企业研发的投资成本,分摊了研发投资的风险,提高了研发企业的私人收益,会刺激企业加大对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在研发活动中,由于研发项目的启动风险太大,让企业独自承担风险,会大大削弱其创新的积极性,此时若政府能进行研发补贴,降低企业创新投入的风险,增加企业研发成功的概率,对激励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因而政府补贴更多地表现为激励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政府研发补贴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产生激励效应,即正相关。
由于政府在甄选研发补贴对象时,倾向于采用科技系统来评价私人部门的研究项目,因此在此情况下,企业可能由于其自身技术水平的高低差异而影响到政府的研发
补贴决策。与低技术水平的企业相比,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技术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技术溢出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大,因而更受政府青睐。但是一方面虽然国家对高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于非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会相对更容易获得政府研发补贴,因而自身投入研发的力度就并不一定会很大,也就会使得政府的补贴轻微地挤出了高技术企业自身的一部分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虽然从整体上看,国家对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大于非高技术领域,但是国家对非高技术企业的不少基础领域也是比较重视的,高技术企业在这些重要的领域内也会积极投入研发,因而政府的补贴能够使非高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实现自身领域的技术创新。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限定条件下,政府研发补贴对非高新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程度高于高新技术企业。
八、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
十、实验方案
(一)样本选取
据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选取2013—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中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未披露研发投资数据、相关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剔除ST公司以及行业类型在近3年有所变动的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各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以及万德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
因变量“研发投入”用研发支出除以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研发投资状况,研发支出这一数据来自于样本制造业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
自变量政府“研发补贴”用政府研发补贴除以期末总资产,政府研发补贴数据来自于样本制造业企业的年报,主要为合并利润表营业外收入报表项目下的政府补助明细。
由于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为防止遗漏变量带来估计偏误,本文还控制了企业特征: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企业年龄等。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变量类型 | 变量名称 | 符号 | 变量定义 | |
因变量 | 研发投入 |
| 研发支出除以营业收入 | |
自变量 | 研发补贴 |
| 研发补贴除以期末总资产 | |
控制变量 | 企业规模 | 总资产 |
| 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
盈利能力 | 营业利润率 |
| 主营业务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 | |
偿债能力 | 债务水平 |
| 长期负债除以总资产 | |
存续时间 | 企业年龄 |
| 公司成立日期到当年年末 |
(三)模型设定
考虑到政府研发补贴的内生性,本文没有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而是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通常政府研发补贴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性,鉴于此,我们将政府研发补贴相对企业研发投入滞后一期。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为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研发补贴对研发投入影响程度的差异,将全样本区分为高技术制造业和非高技术制造业两个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分类规定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研发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除此以外,为非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模型的因变量—研发投入。
一、可行性分析
(一)从课题本身考虑,目标明确,思路规范,设计合理,研究方案比较科学,操作性较强。
(二)从资料数据的收集考虑,首先,本人对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收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相关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信息均可在公司官网、年度财务报告和wind数据库中找到,简单易行。
(三)从笔者自身考虑,笔者均就读于金融学院,本身对会计以及金融方面有一定了解,并且都能熟练使用Excel,SPSS等统计学软件,可以正确的分析并且解决问题。
(四)从指导老师考虑,指导老师熟悉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和社会实践,并且在处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方面以及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具有优势,组员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研究工作。
因此,本课题设计具备了实现研究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
4. 研究创新点
十一、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由于以往文献在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时,没有考虑到研发补贴对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这可能会造成低估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的工作和贡献是,基于微观企业研发决策,以2013-2017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定量估计了政府研发补贴的政策效应。其次,本文也将从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政府补贴明细中较为细致地分离出政府研发补贴明细,以避免过高估计研发补贴的政策效应,将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研发补贴政策具有积极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十二、研究计划、预期进展和预期结果
表2 预期进展表
时间 | 阶段 | 预期进展 |
2018年9月— 2018年11月 | 知识储备 |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 |
2018年12 月—2019年1月 | 开题报告 | 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计划及步骤,对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做初步分析。 |
2019年2月 | 数据收集 | 由于本课题所需数据较多,因此笔者打算利用3到4周时间收集整理数据,并针对其有效性进行相关筛选。 |
2019年3月 | 中期检查 | 完成研究分析,归纳研究结论,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 |
2019年4月 | 论文写作 | 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草稿并提交导师修改。 |
2019年5月 | 论文定稿 | 及时修改完善论文,最终完成研究过程。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