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中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14 16:10: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科技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但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规模还不相适应。虽然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水平,但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大幅提高。以科学发展理念重新审视我国科技发展走过的道路,发现在科学技术从产生到应用的整个链条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特别是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弱化了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特征的产业创新体系,导致在国际竞争大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国家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以科研院所转制改革为主的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但与此同时, “一刀切”的转制,共性技术研究院所采用以产值和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体制和机制,致使共性技术研发减少和共性技术供给出现短缺,导致其对推动整个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逐渐削弱,造成了事实上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产业共性技术具备准公共产品性质,能够通过关联效应、激励效应与示范效应为一个或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共享,带动整个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强调了以高校、中科院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技术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我国创新体系中间环节 ( 即产业共性技术) 出现缺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73”等主要是针对基础研究投入,风险资本和企业投入则主要是针对产品开发,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成为我国技术创新链上最薄弱的环节。研究表明,技术创新链可以微观表现为技术链和产业链,但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是二者之间的桥梁,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这一中间环节的缺失和薄弱最终将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不足。破解共性技术缺失的关键,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影响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
关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定义,现在国内外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国内学者李纪珍在其研究中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而马名杰、胡小江、项哲学等学者在研究中则强调,共性技术是一种竞争前技术(pre-competitive),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基础研究形成商业应用的基础,并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由上述学者和机构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所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都突出了共性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如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同时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内容
共性技术研发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在研发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外溢,从而导致“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以及共性技术研发供给不足等问题。而区域创新体系(ris)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讨产业一体化中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期解决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搭便车”等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国家创新战略。
本文总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7—3.31 完成开题报告(毕业实习中完成); 4.3—5.7 完成论文初稿并上传阶段性报告; 5.8—5.21 修改论文初稿上传阶段性报告; 5.22—6.4 修改论文上传阶段性报告; 6.5—6.12 打印并装订并完成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王亚萍. 广东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模式的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2008,08:14-16 19. |
[2] 王松,胡树华,牟仁艳.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J]. 科学学研究,2013,03:344-349 436. |
[3] 胡莹. 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 汽车工业研究,2010,12:7-11. |
[4] 刘洪民. 新时期加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13,02:89-93 |
[5] 刘雪芹,张贵. 京津翼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6]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蓝玲,胡炜,易法敏.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09,(07):282-284.
[8] 孙福全,李纪珍等.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6,(05):3-7.
[9]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2005,(09):19-22.
[10] 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11] 毕亮亮.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99-104.
[12] 薛捷.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12).
[13] Aulet,Bill.How to Build a Successful Innovation Ecosystem:Educate,Network,andCelebrate[J].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2):56.
[14] Tassey G.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and Competitive Po-sition[M].Norwell,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15] Tassey G.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aCompetitiveEconomy[J].Research Policy,1991,20: 345-36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