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9 00:36: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在总结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国内外管理现状以及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现行管理体系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抽样调查,并结合发达国家垃圾管理和处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系统分析南京市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有效的运营与管理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等方面探讨循环经济下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垃圾分类活动起步较晚,目前正在发展过程中,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环境卫生部门既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又要具体组织垃圾的清运及最终处置,政府职能呈现政企不分的状况,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常不适应,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要求差距甚远。早在1994年4月,福建省闵建成(1999)25号文就要求全省大中城市力争在2005年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准备,厦门市市政园林随即成立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小组,着手垃圾分类收集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试点方案。2000年厦门被列为分类收集试点区域。2004厦门市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3),并结合本市实际,将生活垃圾分为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并确定收集桶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灰色系列。
广州市市容局(2009)主编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由国家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颁布实施。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类。广州市生活垃圾由环卫工人上门收集,在各楼层设置生活垃圾收集桶,保洁员逐层将垃圾收运至楼下集中垃圾点。
但是南京的垃圾状况显得不容乐观,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实施不足,而且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合理化研究也不足。南京每年要产生350多万吨的生活垃圾。一项调查显示,南京的生活垃圾物理成分中,11.07%为纸类垃圾、12.70%为塑料垃圾、0.27%为金属垃圾、2.46%为织物、1.76%为玻璃,这些垃圾都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目前,有近半数的居民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相关部门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力度不大,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不够王邵平(2009)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由此熊辉(2011)认为垃圾分类的展开,其工作量较之以往成倍增加,人员的增加,设施的配套,设备的运行,使本来就较为紧张的资金更为紧张,因此垃圾分类工作职能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流于形式。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管理现状分析,现行管理体系分析以及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研究计划:
2011年12月31日 确定选题
4. 研究创新点
从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有效的运营与管理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等方面探讨循环经济下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