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今是亚洲区域贸易快速发展又问题频发的时代,亚洲区域间的贸易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而针对近代亚洲区域贸易形成的深层次解读,东西方学者常年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过去以费正清为典型的西方论调认为东亚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才打破了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激发中国和亚洲发生变化的决定性的动力和活力。随着亚洲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亚洲学者开始转变视角,不再将亚洲作为被动方去看待,主动去研究亚洲内部贸易的形成机制,其中杉原薰的#8220;亚洲间贸易#8221;论和滨下武志的#8220;亚洲经济圈#8221;理论开始引发全世界对于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的重新思考。
两大论调的分歧开始引发我们主动去思考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的时代背景、形成机制、贸易模式等全方面的贸易体系,以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去全面把握其深层内涵,力求能够梳理出近代亚洲区域贸易形成的全过程。同时考虑到东方贸易的独特性,即文化的深层影响,因此在把握近代亚洲区域贸易形成的模式之下,主动将文化因素纳入到分析范围之中,考察东方独特的文化对于其区域贸易的形成产生的具体效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沿着整体把握--过程分析--重点因素分析的思路,以中国为研究核心,对近代中国与亚洲诸国的区域贸易展开深层次分析,并就其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开展关键问题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文献综述
分别就东西方学者对于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全面把握当今两大论调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对比性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杉原薰(1985)认为亚洲内部存在着独自的贸易结构,这一结构以#8220;棉业基轴体制#8221;为核心内容、由商人主导并通过亚洲型商品链的形成而展开。浜下武志(1990)指出亚洲存在以中国和印度为两轴,以东南亚为媒介,以东亚朝贡贸易圈和亚洲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白银流通圈为基础形成的、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区域内市场。
洪之涓(2009)指出近代亚洲间贸易决非传统的贸易史学所断言的具有从属于后者的被动性与脆弱性,而是一个从欧美获得了相对自主性的、显示了其自身 发展逻辑的区域内贸易。朱荫贵(1999)认为西欧进入亚洲是遵循和利用朝贡贸易体系形成的途径和网络,所以西方的冲击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东方文化的冲击。翟意安(2005)则明确指出朝贡贸易体系是近代亚洲区域贸易的核心,其决定了亚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方向。陈奉林(2012)认为西方的冲击并非仅仅是单向的冲击,也存在他们对东方贸易体系的加入与适应的情况。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进度计划(包括起讫日期、工作内容等):
1、2022.11.8-2022.11.15
与指导老师见面,讨论论文选题,确定论文写作的进度计划;
5. 参考文献
[1]陈奉林. 东方外交与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的兴衰[j]. 世界历史,2012,06:35-50 158-159.
[2]朱荫贵. 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评滨下武志教授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j]. 历史研究,1999,02:148-157.
[3]陈奉林. 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j]. 世界历史,2009,03:38-50 15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