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跨国贸易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跨国贸易的主要目的还是互通有无,而不是追求合理分工和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模型的成立需要两个前提:假设运输费用低至可忽略不计,假设有关贸易的信息可以迅速交流和沟通。而这两个条件在16 世纪之前并不存在。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此前的国际贸易成本高昂,收益没有保障。#8220;地理大发现#8221;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拥有着更广阔市场的欧洲,在不断发展跨洋贸易的同时,也加速了财富累积的进程,历史的车轮像安了一个加速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像先前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贸易的扩张,逐步将美洲、非洲等地纳入资本主义贸易体系,将全世界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输入欧洲本土。而与此同时的亚洲,以中国为首形成了朝贡贸易体系。这种体系虽然通过#8220;怀柔政策#8221;建立起了#8220;华夷秩序#8221;,但没有利用这种关系来扩展海外市场,最终失去了发展机会,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亚洲贸易体系与近代世界贸易体系各自的特征与联系来讨论近代亚洲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及写作大纲:
引言
一、近代亚洲贸易体系与以欧洲为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近年来,以加州学派为代表的研究认为,至少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东西经济变化的动力颇为相似,西欧并没有什么独特性,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面临马尔萨斯人口陷井的制约。加州学派将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归结为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从而获得了一笔#8220;史无前例的横财#8221;
国内:西方的发展得益于来自新大陆的#8220;生态横财#8221;,它是靠暴力的手段将新大陆经济强制纳入欧洲贸易体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查阅有关资料、书籍,对现有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根据论文题目,题目进行分析、总结,确定研究方向。
2、对于所总结的范围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调查。
3、对于总结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做笔记。
5. 参考文献
[1]骆昭东.15-18世纪中西国际贸易体系之差异与#8220;大分流#8221;[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7(6).
[2] 许二斌.近代早期 (1492~1647 年 )欧洲战争原因类型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10).
[3] [法]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 、经济和资本主义(第 3 卷)[m].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