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后果分析开题报告

 2023-01-16 09:17: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证券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完善,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投资品种大幅增长,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就是其中之一。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沉寂一时的委托贷款业务改头换面,借机在上市公司中找到了发展之地,并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时委托贷款业务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追求利润的一种手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我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现状,二是我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成因,三是我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后果,四是上市公司委托贷款行为的发展建议。

本文的重点是揭开上市公司进行委托贷款的真实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加快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西文(2015)在《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形成机理研究》中指出,这种委托贷款业务产生的收益风险非常大,已有许多家上市公司被委托贷款#8220;套牢#8221;,市场中陆续出现了一批展期、逾期、诉讼案例。

尚秀琳(2011)在《非金融上市公司热衷#8220;放贷#8221;为哪般?》中研究了非金融上市公司进行委托代理的原因,指出这些公司无非是为了追逐高二利润,它们依托#8220;上市#8221;的强势平台,将以#8220;实业#8221;募集的资金投放到虚拟市场,这种行为会使非金融上市公司原本的主业受到冲击,严重时会扰乱整个市场、动摇产业根基。这种资源错配已经不单单是上市公司本身的问题,而是出于转型中整个中国经济需要面对的问题。

李梅、孙彦娜(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动因的实证研究》中对2007年至2011年进行过#8220;放贷#8221;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委托贷款利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证券市场环境等指标进行模型的构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高额利润,但同时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市公司进行委托贷款时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特长以及其长远的发展,在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完善相应规章制度,规范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行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18日: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

2022年1月19日-2022年4月10日:撰写、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

2022年4月11日-2022年5月6日: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稿(二稿、三稿)、提交外文文献及译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李西文,申富平,周欢欢.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形成机理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1):107-112.

[2]丁晓娟,辛强.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成因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8(9):68-69.

[3]尚秀琳.非金融上市公司热衷#8220;放贷#8221;为哪般?[j].国际融资,2011,(12):25-2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