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雾是湖北恩施地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交通运输、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恩施地处云贵高原东北边缘,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变化多端,雾的发生发展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生消机制较为复杂。
深入研究恩施地区雾的生消机制,对于提高雾的预报准确率,减轻雾对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云物理、大气湍流扩散等多个学科领域密切相关。
国内外学者对雾的形成、发展、消散机制以及预报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将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中尺度数值气象模式(wrf)模拟结果,对湖北恩施一次典型雾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雾过程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天气形势演变特征以及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从而揭示此次雾过程的生消机制。
1. 主要内容
1.恩施地区雾的基本气候特征:利用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恩施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类型雾的发生频率及特征等,为此次雾过程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湖北恩施地区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辅助资料。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插值处理、统计分析等,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气候特征分析: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图表绘制等方法,分析恩施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类型雾的发生频率及特征等,为此次雾过程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区域性研究:针对湖北恩施地区的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深入分析该地区雾的生消机制,弥补了以往研究在区域性上的不足。
2.多源数据融合:综合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数值模拟结果,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雾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3.机制分析:不仅仅局限于雾过程的现象描述,更加注重对雾过程生消机制的探讨,特别是定量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雾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提高恩施地区雾的预报预警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郭锐, 黄美元, 李照荣, 等. 2013年12月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强雾霾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边界层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5, 39(2): 317-331.
[2] 李云, 郭学良, 黄建平. 重庆地区一次典型大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j]. 高原气象, 2018, 37(4): 921-932.
[3] 吴兑, 毕雪岩, 蔡小舒, 等. 珠三角冬季典型雾过程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步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12): 4409-441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