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作为表征极端温度变化的两个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中国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准确预估其未来变化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将从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利用cmip5模式数据研究中国地区气温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
模式评估方面:学者们评估了不同cmip5模式对中国地区气温的模拟能力,发现模式对平均气温的模拟能力普遍优于对极端气温的模拟能力,且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模拟效果存在差异。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资料:采用三个性能优良的cmip5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包括历史模拟数据和未来预估数据。
收集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用于评估模式模拟能力和分析历史气温变化趋势。
2.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模式历史模拟数据和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偏差等指标,评估模式对中国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模拟能力。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3个cmip5模式的模拟和预估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获取与处理:从地球系统网格发展计划(earthsystemgridfederation,esgf)数据节点下载所选3个cmip5模式的历史模拟数据和未来预估数据,包括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变量。
从中国气象数据网下载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象站点日值数据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聚焦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区别于以往多关注平均气温的研究,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两个极端温度指标,分析其在中国地区的模拟和预估结果,为应对极端温度事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2.深入分析模式间差异:本研究将对3个cmip5模式的模拟和预估结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探讨模式间差异的原因,例如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的差异、模式对不同排放情景的敏感性差异等,以提高模式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3.结合中国地区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结合中国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对模式模拟和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为中国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赵天保, 姜大膀, 张 华, 等. cmip6模式对中国地表气温模拟能力的评估[j]. 高原气象, 2021, 40(3): 576-591.
2. 邓 洁, 周波涛, 孙建奇, 等.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j]. 大气科学, 2021, 45(4): 791-809.
3. 高学杰, 王 欢, 林 鹏, 等. cmip6多模式对中国未来极端气温变化预估的评估和预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4): 440-45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