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分析——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11 13:19: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问题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作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其中老有所养是核心,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1971年,为了抑制当时人口的过分膨胀,我国颁布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每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该政策的实行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未富先老的现象日益增多,与之一起到来的是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加。同时,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了独立的小家庭,其中4 2 1的家庭模式最为普遍,一个子女抚养四位老人的现象将日趋增加。然而伴随着如今许多年轻人的养老观念淡化,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导致养老供给严重不足。综上所述,如今研究养老问题,了解人们的养老需求,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近1.44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受到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城乡之间无论是整体的生活水平,亦或是精神文化条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整体水平落后于城市:固定养老收入缺乏,风险存在可能性较高、应对风险能力差等等,使得研究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早在建国之初就开始对养老问题进行研究,但真正全面系统地对养老问题开始研究,一直要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一些学者,基于家庭规模和人口迁移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因而主张发展社会养老。而到了90年代,研究者们又将目光转向各种养老保险、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等方式上。对于养老模式的分类以及选择问题,不同学者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现将相关文献整理如下。

(一)养老模式的分类

1、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类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是养老的三个基本方面,徐勤等(1997)认为依据养老制度的来源,可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类。杨宗传(1997)通过对老年人的居住情况、饮食来源以及生活起居由谁照料来分类,也将养老方式分为社会集中养老以及家庭分散养老两类。熊巍俊(1994)则通过生活服务保障这一指标,将养老模式分为以上两类。

2、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类

穆宗光(1998)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角度,提出三类最基本的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自我养老三类。家庭养老是由老人所在的家庭提供养老资源,社会养老即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而自我养老即既不依靠家庭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

3、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类

张文范认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并不是家庭养老(洪国栋,1998)这里的家只是养老的一种载体,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家庭,而是政府的退休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来源于邻里和社区服务。

4、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类

李洪心,李巍(2012)认为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指出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机构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养老模式。老人依旧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区环境内,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来提供家庭所欠缺的照顾和服务。

(二)主要的养老模式界定

1、家庭养老

姚远(2001)认为受中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也是一个古老的现象。对于家庭养老的定义,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亲情说,即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家庭说,即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家庭以及其中成员的帮助和照顾;方式说,即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或运作形式。总而言之,家庭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由子女、配偶或者亲戚向其提供经济来源、日常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家庭养老虽然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并向社会养老转变。目前,我国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正在逐步弱化。包括穆光宗、何芸等在内的诸多学者都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照料需求的增加,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导致照料供给的减少,人口的频繁流动以及年轻一代人养老观念的淡化都是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

2、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主要表现在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两个方面。机构养老是指通过敬老院、福利院以及养老院等机构,将老人集中起来,为其提供日常所需的帮助及服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经济供养基础上的,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并形成养老基金,当退休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郭竞成(2010)认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最大的区别是养老费用与生活服务由谁提供,是由社会或者政府,还是由血亲关系的亲人。

3、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最早是由英国政府提出的一种养老方式,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丁建定在其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对于居家养老,人们有一个误区是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等同,丁认为,居家养老的产生源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其支撑系统为社会关系,而家庭养老则源于农业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支撑的。郭竟成(2010)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一种养老方式,老人并不是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而是分散居住在家中。值得注意的是,郭还在其文章中补充定义了家庭养老的形式,认为家庭养老并不一定全是居家养老,也有可能子女承担费用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中养老,这也属于家庭养老的一种。

4、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不单单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不仅能够获得血缘亲人的照料,又能够在亲人所不能达到的方面,提供社区帮助;社区养老也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了社区实现社区中的在家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

5、其他养老模式

除了以上四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外,还存在着其他可供老人选择的养老模式:

朱劲松(2009)指出,既不依靠子女亲属,又没有退休金的社会保障,老人主要依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为自我养老。自我养老肯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以地养老是我国农村常见的一种养老方式,李永萍(2015)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发现,虽然我国一直奉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是事实上,在农村,许多老人对自己的儿女期望不大,他们依靠自己的土地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赚取一些零用钱来维持一些日常开销。然而,土地流转对于以地养老的老人冲击很大,使得他们失去了土地赋予他们的保障功能。

与以地养老相对的,还有以房养老,是指 老年人将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定期获得养老金的一种养老模式,刘杰锋等(2014)认为,这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养老方式,实施效果取决于一系列的经济条件和制度保障的完善。

旅游养老是一种将旅游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李松柏(2007)发现旅游养老的观念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因此我国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旅游养老市场。

(三)养老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国外关于养老意愿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对于居住地选择的行为上。John B.Casterline等(1991)将居住方式选择分为只与配偶居住、与孩子居住及与亲属同住三个方面,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调查发现,性别、年龄、孩子个数等对老人居住方式的选择都有影响,其中孩子个数的影响最大。Knodel(1997)对泰国老年人的家庭供养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同子女生活在一起。

郝金磊、贾金荣(2010)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禀赋、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和认知程度四个大块。田北海等(2012)基于对湖北省武汉市两个地区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村老人家庭养老偏好的影响,发现大多数人仍然具有家庭养老偏好,主要受生活境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四个方面的影响。田北海(2014)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发现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处于较低水平,而对医疗护理与精神慰藉有强烈的需求。吴海盛(2008)将农村中青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分为非正规和正规两种模式,运用Logit模型,发现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状况、对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等因素都对其选择有着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赛权.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03)

[2] 徐勤,原野. 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C]. 第23届国际人口大会《中国人口论坛文选》,1997(10)

[3] 杨宗传. 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J]. 老龄问题研究,1997(08)

[4] 熊巍俊.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J]. 人口学刊,1994(04)

[5] 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M].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6] 张文范. 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R]. 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7] 洪国栋,关于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M].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8]李洪心,李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2)

[9]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01)

[10]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01)

[1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

[12]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2)

[13]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08)

[14]冀县卿.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1)

[15]李永萍.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02)

[16]刘杰锋,朱沙,曾胜.以房养老:理念、模式和经验[J].西部论坛,2014(05)

[17]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旅游经济,2007(07)

[18] John B.Casterline,L.Williams,A.Hermalin,M.C.Chang,M.Chayovan,P. Cheung ,L.

Domingo ,J. Knodel ,and M. Ofstedal. 1991. Differences in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Four Asian Countries: The Interplay of Constraints and Preferences[R]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Research Report 91-10 .

[19] Knodel ,John and Napaporn Chayovan. 1997 .Family Support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ai Elderly[J].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2 (4):1-17.

[20] 郝金磊、贾金荣.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1)

[21] 田北海,雷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02)

[22]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04)

[23]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计划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进行调查,探讨影响该地区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t模型,找出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从而就改善我国目前现有的养老模式,满足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拟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建立理论基础,以实证分析为重点:

1、文献法

即在开始实施调查前,系统查阅国内外有关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以此对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和主要观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问卷调查法

即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采取与农民当面访谈的形式获得一手数据,了解其基本情况及其对养老模式选择方面的意愿和态度;

3、Logit回归分析法

即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各相关因素对调研地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行为的影响方向和强度。

以往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中,其因变量必须是一个连续型的变量,因此传统的多元回归分析无法解决二元分类因变量的问题。而对于二元分类的多元回归,Logistic模型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模型,相应对的回归模型如下:

将是否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设置为因变量,取值1表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取值0表示选择其他养老方式,将可能影响其养老选择的因素分为四大类,设置为自变量Xi。将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概率记为Pi,1-Pi表示选择非家庭养老模式的其他养老模式,回归表达式如下:

Y=In[Pi/(1-Pi)]=α ∑βKXKi

二、技术路线

(见附件)

三、可行性分析

1、调查地选择在本人的家乡,方便进行调研,可操作性较强,数据资料比较容易获得;

2、学习过农村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概率论,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能够熟练运用EXCEL和Stata软件,参加过国家级的SRT项目,有一定调研经验;

3、能够得到指导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4. 研究创新点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中青年人,就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较新,能得出较新的结果。

2、对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大多数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本研究则运用建立Logit模型的方法,通过调查数据,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研究。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5年12月30日以前:查询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精读,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问卷的初步设计。

2、2016年1月2016年2月:进行预调查,并修改问卷;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对农民就养老意愿选择进行调查,预计完成100份问卷。

3、2016年2月2016年3月:问卷数据录入录入,并借助excel、stata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