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
笔者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主题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文献数为1989篇,其中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题的文献数分别为60篇和35篇,分别占比约3.02%和1.76%(数据截止至2022年8月25日)。由此可见以特级教师为主题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师研究中占比很小,尽管这种方法略显粗糙,并不十分科学,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概括出特级教师受到的关注度不够的特点。
由于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笔者目前尚未检索到国外研究该课题的论文和专著。在国内有许多学者已对此作过研究。笔者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作为主题词,总结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王崧舟及“诗意语文 ”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学理念,较为全面地对王崧舟的教学生涯和教学理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王崧舟的教学案例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对王崧舟老师的教学理念与风格特色等进行重点归纳。教学风格直接体现教学理念,由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从风格形成的理论基础、内在动力到风格形成的课例谱系三个方面论述其风格形成历程。最后总结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可取之处与不足,并对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作一个系统地梳理,旨在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语文教师的实践提供一个宝贵借鉴。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大量阅读王崧舟的教育论文及研究王崧舟的文献,形成对研究对象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精读文本法:仔细阅读王崧舟编写出版的教育相关书籍,整理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4.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72-75.
[2]王一喆.王崧舟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孙琪.王崧舟“诗意语文”理论体系的生命精神[J].教学与管理,2015(06):93-96.
[4]崔文田.王崧舟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吴志东.“诗意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6]陈雨薇.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梁秀玲.试论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文艺理论资源[J].语文教学通讯,2014(03):13-17.
[8]高乐素.王崧舟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9]王崧舟.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J].江苏教育研究,2011(09):10-14.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11.09.001.
[10]汪潮.“诗意语文”的教学论审视——兼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0(Z3):104-106.
[11]林思思. 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2]项阳.智慧理答:精彩课堂的魅力修炼——对六位著名特级教师关于“理答行为”的访谈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9(Z3):20-25.
[13]刘青艳. 新课程诗意语文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4]陈晓冰.由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评价说开去——谈语文课堂中即时评价的生成[J].江苏教育研究,2007(02):15-16.
[15]王崧舟,潘新和,成尚荣,钱正权,贾志敏,许汉,曹建召,李怀源,吴琳.一堂作文课引发的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7(01):21-27.
[16]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5(28):4-8.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4. 11.15—2024.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 2024.1.5— 2024.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 2024.3.6——2024.3.20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4.3.21——2024.3.2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4.3.26——2024.4.25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4.4.26——2024.5.25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4.5.26——2024.5.3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8. 2024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