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被打上了寓意丰富的时代烙印,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唐朝盛产诗歌,牡丹诗在唐诗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一席之地,是反映唐文化的重要载体,凸显人文风貌的重要媒介。文人受自身的生平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的影响,生存状态、心里状况和精神风貌不断发生变化,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赋予作品深层次的丰富意蕴。通过对诗歌中牡丹意象复杂性与多元化的研究,深入分析意象的表现对意境建构的作用,探索并认识到意象的审美价值,能够更好的明晰时代发展架构,表现相应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防等发展程度,体现唐人的思维活动、意识特征与思想感情,展现一定的社会风情和人文环境。
近年来,学者们对牡丹意象的研究不在少数,通过知网检索,查询到牡丹与意象相关论文,其中主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在对唐宋诗词中牡丹意象的探析中结合园林花卉的相关内容,推动观花植物意象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如冯云霄《唐代牡丹诗研究》、吴丹鹃《论唐诗中的牡丹意象》等。二、研究明代戏剧《牡丹亭》中的牡丹意象并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解读戏曲中牡丹文化意象的深层内涵,展现旧时图景和人文风采,如张力淞、邹璆《认知隐喻视角下lt;牡丹亭gt;文化意象翻译策略研究》。三、通过对工艺品牡丹纹样装饰的精确表述,呈现出中国精美工艺品蕴涵的极高艺术价值,如朱叶骏、吴剑锋、高凌云、乔晓玲《基于眼动技术的牡丹纹样意象元素识别方法研究》。四、中外作品里牡丹意象的对比,清楚明了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更好地追求多元文化共存,如刘若晨《英语诗歌中玫瑰意象与汉语诗歌中牡丹意象的隐喻对比研究》等。
通过查阅和比较,发现近几年学者对牡丹意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有关唐诗牡丹意象论文有9篇,从时间先后的角度来看,研究内容如下:王莹从审美文化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思想史、文人心态史等领域分析“咏花”诗词,揭示了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和文人心态的流变,再现当时的时代风貌,她着重从内在精神方面进行研究。吴丹鹃对牡丹意象研究较为全面,解读唐代牡丹诗歌作品,论述了牡丹诗的创作历程、表现特点、意象成因以及创作者的文化心态。薛亚康和赵坤的研究结合了唐代不同时段牡丹意象的流变,也是从文人的精神层面上分析,主要反映了士子对牡丹“热爱”与“怨刺”两种不同态度以及这两种态度背后的隐意,展现士子文化心态的挣扎和变迁。顾玉兰分析了相应政治文化背景下牡丹意象的象征意蕴、审美趣味和民俗风尚的形成,剖析潜藏在背后的政治文化意蕴。同一时期的各个时间阶段不尽相同,付子昂结合了时代背景,分别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论述牡丹意象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原因。陈之香分析牡丹意象中展露的自然之美,进而赞扬其风骨,并上升到历史变迁与时代兴衰的层面,揭示文人于浮世之中的命运和心态变化。冯云霄论述了唐朝各个时期牡丹诗的思想内涵、形式艺术、写作技法、美学价值和地位意义等方面,通过探究不同意象群对不同意境的营造,推动诗歌理论发展。王顺娣、陈慧琳的研究范围缩小,单独以白居易诗歌中的牡丹意象为例,分别从形态、品质和颜色三个方面进行牡丹的对比研究,将白居易与其诗歌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牡丹的艺术表现、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李森在文中分若干方面,论述了包括牡丹花在内的观花植物意象源流变化、情感内涵和意象构建的成因。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牡丹经久不衰,广受爱花人士推崇,其衍生的牡丹意象是文人笔下的常客,牡丹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诗歌中,植物意象比比皆是,“意象”是作者用以寄托主观情思的自然客观物象,在作品中发挥使诗歌具体的作用。本文结合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及心态等方面,对唐诗中的牡丹意象进行考察,探析唐诗中牡丹意象的发展变化,分析牡丹诗的艺术表现和思想情感,论述意象与意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剖析意象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深入研究诗歌意象的表现和意境建构的规律,阐发唐诗牡丹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完善诗歌的文学理论,发掘与弘扬中华文化。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唐代牡丹意象诗歌,借助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等工具,通过间接的书面调查,搜集、鉴别、整理相关的图书古籍、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阅览、选择和整理,为选题的研究准备相关资料。
4.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陈之香.唐宋诗词中的牡丹意象及其审美内蕴[j].梧州学院学报,2019(2):65-70.
5. 工作计划
1.2022. 11.15—2022.1.4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2022.1.5— 2022.3.5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