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灰飞虱属于半翅目、飞虱科。在我国灰飞虱几乎遍布所有水稻种植区,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灰飞虱为害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并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黑条矮缩病毒和玉米粗缩病毒等多种病毒病害。近年来,灰飞虱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灰飞虱成虫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长翅型成虫具有正常发育的前后翅,可进行飞行,能够逃避恶劣的环境条件,成功的追踪寄主的变化;而短翅型成虫前翅不及腹部末端,后翅退化,不能飞行,适宜于居留繁殖,利用当地资源,扩大种群数量。在田间,灰飞虱翅二型的转变较为灵活,适于实现迁飞和生殖的切换,使种群消长与资源变化同步,以获得种群的延续。这是灰飞虱自然选择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保证种群更好的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该虫长、短翅型的发生和消长动态,对于监控其暴发程度、分析虫源性质和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灰飞虱长翅雌雄成虫及短翅雌虫在自然种群下普遍存在,但是短翅型雄虫却极为罕见。蔡邦华等(1964)指出,在天津地区短翅型雌虫常见,但短翅型雄虫极为稀少。彭娟(2010)在25℃,光照14h条件下对灰飞虱翅型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偶尔会有短翅型雄虫出现,但数量极少。kisimito等(1956,1958,1989)通过光照实验得出,在短光照下会出现短翅型雄虫,而长光照下并无短雄出现。林莉等(1990)调查显示云南保山地区灰飞虱越冬代短翅型成虫多于长翅型。在之前关于灰飞虱滞育特性的研究实验中发现,灰飞虱的短翅型雄虫一般出现在短光照下,而长光照仅吉林种群有少量个体出现。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对多个实验结果的整合,明确灰飞虱翅型与光周期及滞育的关系。
实验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在光照培养箱内设定20℃、27℃两个恒定温度(1℃),80%rh,光周期分别为l:d=4:20、l:d=8:16、l:d=10:14、l:d=12:12、l:d=14:10、l:d=16:8六个梯度,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初始若虫不少于100头。
2、自2013年9月13日起,约15天采集一次田间灰飞虱,单头放入装有小麦苗的玻璃试管,置于室外(自然温度及光周期),每天9:00定时观察若虫的蜕皮状况,记录其发育和死亡情况,直至所有存活试虫都羽化至成虫为止。最后统计越冬率、采集龄期、越冬龄期等参数。自2013年9月28日起,约15天采集一次田间飞虱,单头放入装有小麦苗的玻璃试管中,放于室内培养箱(27℃,ld16:8)内,每天9:00定时观察若虫的蜕皮状况,记录其发育和死亡情况,直至所有存活试虫都羽化到成虫为止。最后统计发育历期、越冬龄期、寄生率等参数。将12月10采集的越冬灰飞虱分别放置在22℃、27℃、30℃、光周期ld16:8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对灰飞虱越冬解除的影响。
3、22℃下,将不同龄期的灰飞虱若虫在可诱导滞育的短光周期(ld10:14)和不可诱导滞育的长光周期(ld16:8)下相互转换,共10个处理,记录各虫龄发育及死亡情况,直至个体羽化至成虫。最后统计灰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存活虫数、发育历期、翅型等参数。
4. 研究创新点
1、通过多个实验,明确光周期的变化对灰飞虱翅型的影响
2、明确灰飞虱翅型的变化与滞育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
2013.82013.9:学习灰飞虱的室内饲养技术,阅读相关文献
2013.92013.10:开展实验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