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禾谷类作物流行病害,在全世界麦区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潮湿和半潮湿的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危害严重[1]。
在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穗期湿润多雨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除减少小麦产量和品质外,其病原菌还会在受侵染的小麦上产生毒性物质[2-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研究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药理学机制,获得对小麦赤霉病菌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
研究内容:1. 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氰烯菌酯和克菌丹的增效配比筛选,用2021(MBCS)和JSSY-29(MBCHR)菌株;2. 用孢子萌发法测定氰烯菌酯和克菌丹的增效配比筛选,用2021(MBCS)和JSSY-29(MBCHR)菌株;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该项目拟通过研究氰烯菌酯与克菌丹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以期替换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流杀菌剂,获得新型的杀菌剂组合,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并延缓田间抗性的产生。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孢子萌发测定法,产孢量测定法技术路线:收集小麦赤霉病菌菌株→筛选活性较好的新型杀菌剂→新型杀菌剂复配的增效作用评估→用增效复配比测定其他表型及田间防效等取适量小麦种子催芽→加药→药剂作用方式测定实验方案:1实验材料1.1供试菌株本实验所用小麦赤霉病菌为多菌灵敏感菌株2021和多菌灵高抗菌株jssy-29。
1.2供试药剂药剂 纯度 母液浓度氰烯菌酯 95.34 10000 μg/ml克菌丹 95 10000 μg/ml2 实验方法2.1 培养基pda培养基(1l配方):去皮土豆200g,葡萄糖20 g,琼脂粉16 g。
wa培养基(1l配方):琼脂粉15g。
4. 研究创新点
测定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通过杀菌剂组合获得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9月-2018年4月:研究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药理学机制,筛选药剂与主流杀菌剂及新型杀菌剂组合抑菌活性测定;2018年4-5月:数据整理及论文撰写。
预期研究成果 : 1、了解克菌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机制;2、获得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组合;3、发表论文1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