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水平越来越高,中国凭借体量最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迅速成为了跨国企业转移其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投资目标国。
特别是在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力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使得我国短短十几年间变成长为世界工厂,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增长奇迹。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凸显,相应地出现了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大批量转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现象。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方面看:首先,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出发,为论文研究做铺垫;其次,对中国主要城市住房价格、劳动力成本和利用外资的特征事实进行讨论,包括中国主要城市住房价格的特征事实、中国主要城市住房价格劳动力成本的特征事实、中国主要城市利用外资的特征事实;然后,对城市住房价格影响劳动力工资成本,进而影响城市吸引制造业外资竞争力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论与建议部分。
2.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对住房价格上涨影响城市吸引外资竞争力的具体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具体来说,一方面,城市住房价格上涨可能会通过提高城市劳动力的保留工资的方式,对企图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房价上涨也会对城市劳动力存量结构产生#8220;筛选#8221;作用,那些房价更高的城市里的劳动力平均质量也更高,因为低技能劳动力无法支付高房价城市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住房价格上涨可能也会通过这种对劳动力存量结构的筛选作用,提高城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层级,吸引更多优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前来投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除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
在理论方面,krugman p(2009)在贸易与地理区位持续增长理论中对贸易发展与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贸易出口与发展情况往往反映出口国市场与产业特点;knight j, deng q, li s(2011)对我国剩余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讨论,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工成本上涨,使得我国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受到挑战,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稀缺问题;klimenko m m.(2004)在产业转移理论概述中强调以竞争力为基础的向心力是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根源,他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向心的相对强度及空间分布的离心力对企业产业集聚与人的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fujita m, krugman p(2003)在新经济地理空间经济集聚理论中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对经济产业集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今后面临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puga d(1998)基于欧洲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出发对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他通过模型构建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运输成本、增加的收益和跨部门和区域的劳动力迁移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李琴,朱农(2014)强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约束加剧,尤其是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逐步增大,使得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渐渐退去,相应地出现外商投资转移情况;沈坤荣(2014)认为城市房价的上涨势必会对该城市劳动力价格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逼迫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升级,否则将会面临失去竞争优势或者倒闭;梁琦,陈强远(2013)强调城市住房价格上涨,会使劳动力生活成本提高,相应的人员工资成本也会上涨,一线、二线城市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受到威胁,相应的导致外商产业转移情况的发生;宫汝凯(2012)从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家庭阶层等三方面度量劳动力的技能高低,发现房价对高技能劳动力在购房方面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这是因为高技能劳动力更倾向于买房,低技能劳动力更倾向于租房;刘毓芸,徐现祥(2015)研究发现一线城市的房价整体调控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入,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日-2022年11月10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1月11日-2022年11月30日:阅读大量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12月1日-2022年1月18日:上交详细的论文提纲,等待老师的指导意见。
5. 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1] Krugman P. The Increasing Returns Revolution in Trade and Geograph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3):561-57[2]Knight J, Deng Q, Li S. 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u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ur surplus in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585-600[3]Klimenko M M. Competition, matching, and geographical clustering at early stages of the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Economics Business, 2004, 56(3):177-195.[4] Fujita M, Krugman P.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3, 83(1):139-164.[5] Puga D. Urbanization patterns: European versus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8, 38(2):231-252.[6] 潘静,陈广汉. 家庭决策、社会互动与劳动力流动[J]. 经济评论. 2014(03)[7] 梁琦,陈强远. 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2)[8] 况伟大,李涛. 土地出让方式、地价与房价[J]. 金融研究. 2012(08)[9] 宫汝凯. 分税制改革与中国城镇房价水平--基于省级面板的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 2012(08)[10] 高波,陈健.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J]. 经济研究. 2012(01)[11] 陈斌开,张川川. 人力资本和中国城市住房价格[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5)[12] 刘毓芸,徐现祥. 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倒U型模式[J]. 经济研究. 2015(10)[13] 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8220;孟母三迁#8221;--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 2015(10)[14] 夏怡然,苏锦红.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15(03)[15] 范剑勇,张吉鹏.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