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从1978年至2020年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与拉动作用分别处于不同的变化之中:第一产业在1990年以前贡献率不稳定,其后第一产业贡献率稳定在10%以内并呈逐年减少趋势;第二产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于上世纪90年代达到贡献率高峰并在60%上下波动,其后则逐年减少至35%上下;第三产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稳定在40%以上,且在2015年之后贡献率上升速率明显提高,并在2019年达到63.5%的贡献率最高峰。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逐步降低并稳定在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先上升,后下降,并在2019年首次低至2个百分点以下;第三产业在2007年达到6.7个百分点的最高峰,后逐步稳定在4个百分点上下。相信若没有2020年疫情的影响,这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与拉动作用将仍然呈现上述趋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正不断上升,且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服务业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增多完善,更促进了各类服务业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从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来看,2000年底,从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0%,制造业从业人口占22.5%,服务业占27.5%,相对来说国家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此后的20年,在总体从业人口基本保持在7万至8万中段的水平下,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逐年降低,至2020年首次低于24%,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则稳定在28%上下,而服务业从业人口占比则超过47.7%,达到历史最高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服务业的发展正稳步前进,且逐步调整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可以猜测,即使受到疫情影响,未来的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与潜能。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以全国各省市近十年来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就业人口数量与比重变化、各行业生产总值与附加值占比、服务业集聚度变化等数据为基础,运用产业经济学相关集聚理论,建立该地区产业升级的衡量指标,并构建简单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选取了对产业升级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晓阳[2]、任阳军[5]等从服务业聚集方式不同的角度,指出服务业专业化聚集不利于产业内部的能源排放与绿色转型,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聚集对于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均有正向影响;段文斌[1]、李晓阳[2]、纪玉俊[4]等认为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空间经济、规模经济与知识溢出等外部效应都促进了产业间信息共享、生产要素相关联、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对产业升级产生正面影响;纪玉俊[4]、任阳军[5]等从城市的异质性方面出发,认为东部地区大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高端产业集聚较普遍,而中西部较落后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效应更明显,且低端产业集聚较普遍,同时政府干预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marco helbich[6]等通过对维也纳“后郊区服务集群”的分析,揭示了服务业集聚对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辐射性地区经济发展及空间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qiaoqiao du[7]等分析了共享信息服务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影响因素,并指出人力资源利用程度、产业创新能力、区域经济规模、政府相关政策对产业升级起主要推动作用,而区域内同质性产业的发展将阻碍地区产业升级;寇冬雪[9]、李玲[11]、赵一航[15]等将产业集聚与产业间的节能减排效应联系起来,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污染排放强度间的“倒u型”关系,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消费的抑制作用,并运用产业集聚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了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节能减排的“多级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产业升级;王宏起[8]、杨力、刘敦虎[13]等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区位差异,得出发达程度不同的省市间服务业集聚具有不同的外部效应,揭示了研究型服务业不断东移,专业技术型服务业不断西移,科技推广型服务业地区均匀化的特性,并利用相关资源集中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做出了解释;黎绩[12]、孙畅[14]等从服务性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得出了需求与流通产业升级长期促进的关系,且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对产业升级起了不同效应;侯军岐、马玉璞[10]等人则分析了服务业尤其是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其全球竞争力之间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表明了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还有很多学者,基于自己所研究的城市面板数据,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本论文将借鉴参考文献的写作逻辑,在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论点并进行实证分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人将研究阶段分为6部分:
1.文献与资料的考察
5. 参考文献
[1]段文斌,刘大勇,皮亚彬.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形成机制:空间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6,39(03):144-165.
[2]李晓阳,代柳阳,牟士群,鄢晓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信息通信技术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83-96.doi:10.13718/j.cnki.xdsk.2022.01.00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