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随着上世纪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所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均分的家庭承包制度,土地细碎化问题愈发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1986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专业户。这标志着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正式提出;随后的党中央文件中多次强调:在依法、自愿、有偿的条件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中央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发展家庭农场,推动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这些政策表明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学术界也从各方面论述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从不同研究视角和目标导向测算了农地适度规模值。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目标
1. 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在目标导向和测算方法上的差异;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注:本部分网络显示有问题,参见附件!
七、研究方法
1. 有关农地资源配置理论框架的建立;
运用土地经济理论中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农户利润最大(私人最优决策)、成本最低(群体最优决策)的分析框架。假设:农地经营不存在规模报酬;农地经营存在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现象;各地区和农户水稻销售的单位价格和成本相同。
则,水稻生产的物质产量(因为假设销售的价格和成本相同,所以物质产量也可以看作是总收益(TR))与各个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由于水稻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现象,所以单位成本(AC)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如图1)。其中,总收益和总成本(TC)差距最大(总利润最大max(TR-TC))的规模为农户理性经济的选择;考虑到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可能群体并不追求单个农户利润最大化,相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群体总产出最大(对应平均利润的最高点)才是合理的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目标导向和结果。
2. 江苏省和江西省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测算;
运用Translog生产函数分别测算江苏省和江西省在利润最大、成本最低目标导向下的农地适度规模。因变量选取:农户总利润、平均利润;自变量包括:水稻种植面积、劳动投入、固定资本投入、流动资本投入、农户特征以及区域虚拟变量等。
3. 以缩小差距为导向的农地适度规模值测算
八、技术路线
图1 技术路线图 |
九、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实验方案
|
其中因变量分别为农户的总利润、生产成本。自变量地(Landi)表示第i个农户种植水稻的面积(亩);劳动(labori)表示第i个农户种植水稻中的有效劳动投入;固定资本投入(Fcapi)主要包括机械作业和灌排费用等;流动资本投入(Wcapi)主要包括化肥费用、农药费用、种子费用、转入土地的流转费用和雇工费用等;Agei代表户主年龄;Edui代表户主受教育程度,用在校受教育年数计量,这两项是农户特征变量,用以代表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等;Regionaldummyi是代表区域性因素的一组虚拟变量,反映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② 运用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作为种植水稻的机会成本,以此测算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导向的适度规模值。
其中scale表示适度的规模值,ur表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元/人/年),numb表示家庭劳动力数量,rr表示种植水稻亩均收入(元/亩/季),2表示一年两熟(本研究的两地区都是一年两熟制)。
(2) 可行性分析
①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为公共管理学院石晓平教授提供,数据信息全面、质量可靠。
②本科阶段学习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实证检验、研究性论文写作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我校的图书馆和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查询资源。
④指导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及时指正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上的问题,并给出可行建议。
综上所述,本课题设计具备了实现研究目标所需的条件,可以获得预期结果。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十、特色或创新之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十一、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