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其中,粮食的获得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因而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农业有着其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对农业生产制度的不同选择:从封建时期的租佃制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人民公社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我国农业基本呈现出小规模经营的态势,在土地经营方式上延续着以往精耕细作的模式。改革初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劳动为开始出现剩余。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政策有所放宽,农村劳动为开始向非农方向转移。随着农村劳动为不断向外转移,在劳动为和主地之间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失衡情况,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投入逐渐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也有所加快,这使得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出现以精耕细作为标志的小规模农业与规模化经营的大规模农业并存的局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出现良田揖荒、农民增收困难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效益,因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陶爱祥,2012)。与此同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见,在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上"规模化经营"呼声甚高,它似乎成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困境的重要途餐。然而,在农地经营规模的研究领域,关于"规模化经营"是否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率的讨论一直存在,而且至今没有得出一个一致性的结论。在国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规划下,中央对于农业发展的目标可概括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关于何种经营方式更为适当的研究,也大多着眼于这两个目标。许庆等(2011)的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农户经营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不一定带来粮食增产;王建军等(2012)在水稻生产的研究上则得出小规模农户单位面积产量大于大规模农户的结论。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存在的价值,在权衡两者的关系时,需要审慎思考。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聚焦于农业生产中是否存在规模效益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农户自身意愿的思考。然而,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出发,农户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同时还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做出的生产决策将对农业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继续纠结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效益已然没有太大意义,关键在于从农户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农户经营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项。那么,不同的农户经营方式对农户经济效益有着怎样的影响?从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国家在主地经营方式上有着怎样的战略选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应该作何挟择?如何保障战略的实施?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实际调研数据进行检验,本文跨越了对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效益的争议,这是在研究方向上的一种突破;同时,从农户自身意愿的微观角度出发,有助于明确不同经营方式的实际作用,对于探讨农业未来的战略选择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曾福生.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0):4-10.
2. 陈健. 农业规模经济质疑[j]. 农业经济问题, 1988(3):3-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框图无法输入,见附件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户耕地面积与农业效率关系、农户土地经营方式的文献基础上,梳理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方法,并对最终结论进行了总结。从这些研究结果出发,结合有关理论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创新。同时转变研究思路,跨越以往研究中关于农户耕地面积与农业效率关系的争议,选择从农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土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明确农户主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项提出建议。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农户土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项。理论部分,通过文献回顾概括了农户上地经营方式,并总结了农户耕地面积与农业效率关系的主要研究结果及其理论成因,同时也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在概念上界定了农户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及其代理变量,并且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家庭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代理变量选择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在理论上对精耕细作和规模化这两种土地经营方式的作用机理,以及农户主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部分,结合指标设定和理论分析,构造了研究农户主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效益关系的基本实证模型。利用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整体回归,在此基础上逐步控制一些与农户特征有关的变量,将模型逐步完善。对完善后的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对比分区域回归与整体回归的结果,得出农户主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项提出建议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试图跨越以往研究中局限于上地耕种面积与农业生产效率关系的争议这一情况,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农户土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本文理论部分的研究重点是从农业家庭模型出发,论证本文农户经济效益的代理变量选取的合理性,并且明确实证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会对农户生产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时,从理论上分析农户主地经营方式对农户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的重点在于数据的处理、实证模型的确定以及最终的结论分析,同时数据处理和确定实证模型也是本文的难点。在数据处理方面,因为本文所使用的是CHNS的调研数据,而CHNS的调研数据涉及的方面广、内容多,而且农户的数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变量提取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避免丢失重要信息;在确定实证分析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理论分析的情况,明确可能与被解释变量有关的各种因素并以适当的形式将其纳入分析撰型,同时还要对模型形式进行确定;在进行最终的结论分析时,需要兼顾整体数据分析与分区域分析得到的结论,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实证分析结果,并将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最后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择了农户这一微观视角,不再局限于土地耕种面积与农业生产效率关系的争论,而是从微观调研数据出发研究农户主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农业战略选项。理论部分的创新点,一方面在于选择亩均利润和劳均利润分别作为止地生产李和劳动生产率的代理变量,进而作为农户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在于引入农业家庭模型,既为本文农业经济效益代理变量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撑,又指出在实证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实证部分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微观数据的选择,本文将CHNS的数据应用在农户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领域,增大了该数据的研究范围;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探讨是否存在最大化农户经济效益的劳均耕地面积,并且在整体回归之后又分区域进行回归,作为对整体回归结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本文结果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三月开题
四月中旬中期检查
四月底提交初稿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