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行,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变革也日益频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雇佣关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以期于更好地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一方面,高效的雇佣关系模式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保持更高的灵活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雇佣关系模式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关于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策略研究逐渐成为了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但户口仍然在农村的“80后”“90后”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壮大,不仅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强调,为适应我国城镇化的需要,应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让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着力解决新生代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概念,强调构建和谐的雇佣关系、促进农民工多种渠道就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除了物质需求外,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诉求也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雇佣关系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方面屡屡碰壁。在此情境下,如何优化企业新民工雇佣关系模式,从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重中之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针对新时代农民工这一劳动力主体,对企业新民工雇佣关系模式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和论述。本文将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因素、企业家因素、外部制度因素和新民工主体因素为着力点,通过案例选择和分析,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以此来提升新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更加和谐的雇佣关系。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雇佣关系模式研究现状
雇佣关系是涉及组织和员工双方之间的关系。概括来说,国内外对雇佣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观点,分别以tsui(1997)和rousseau(1999)为代表人物。前者以march 和simon(1958)提出的激励-贡献模型为基础,从组织视角展开,研究组织对员工提供激励和期望贡献的感知,将雇佣关系的概念界定为:组织为员工所提供激励的类型和程度,以及组织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期望,即期望员工完成何种类型或何种程度的贡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依据本人实际情况和学校相关规定,综合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制定的相关初步的研究计划如下:
2022年1月13日前,确定选题、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审核。
5.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席猛,蒋春燕.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与能力对企业雇佣关系模式选择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6,38(04):83-92.
[2]李召敏,赵曙明.雇佣关系模式对福祉影响的差异——基于激励一贡献模型视角[j].经济管理,2015(12):56-67.
[3]张正,金丽馥.获得感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2015—2020年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91-10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