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 一、背景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技术发展在影响人的社会化行为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形态的剧变。在技术的降维冲击下,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化媒体凭借着开放性与低门槛的表征成为信息的入口,为加强舆论引导与提供政务服务,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经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13.9万个,可见政务微博在开通数量上已经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且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机构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参与已形成极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2 二、理论意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认为,2019年是在技术热潮下反思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年,对于政务新媒体建设同样如此。围绕媒介融合由相加到相融的纵深发展,政务新媒体建设,尤其是政务微博建设已由初期的热潮渐趋冷静与反思。目前,政务微博的研究受到多学科领域关注,核心主体包括政务微博舆情扩散机制因素、政务微博政治影响效果研究、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舆情应对等,大多集中于功能与实证主义研究领域,学科独特性不足,宏观分析多而微观案例少。因此,通过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并针对个案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当下提升政务微博运营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与公信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3 三、现实意义 根据《2018年人民日报政务微博指数影响力报告显示》,建设于2011年的“江宁公安在线”位列“全国十大公安微博”榜单第九,在同类政务微博中的影响力较为突出。而相比之下,开设于2015年的同类“南京网警巡查执法”(后文简称“南京网警”)不仅在粉丝数、发文数以及互动数等指标均差距较大。而政务微博已经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重要且必要的信息枢纽,因此通过对比二者运营策略,寻找差异,旨在为目前处于存在运营问题的政务微博提供可行的运营路径。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政务微博特指我国政务机构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等微博平台注册并实名认证的官方账号,政务微博的兴起与当下公民参政议政需求的提高,政府的治理创新等因素有关。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2018)认为,与政府及公共事务相关的微博均可统称为政务微博,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机构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参与已形成极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是新新闻生态系统(new news ecosystem)重要的行动者与参与者。本文将通过对“江宁公安在线”与“南京网警”在突发事件、日常运营等方面进行为期一月的分析观察,通过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等相关数据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以“江宁公安在线”为代表的微博运营策略优势。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宝华(2014)与王益民(2012)认为,政务微博存在火热势头下的虚假繁荣,夹杂着很多跟风开通的“空头微博”、“僵尸微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运营培训与维护机制,微博账号的管理存在功能与定位不明,维护机制不完善,信息互动滞后等困境。
而在内容生产与语言风格方面,学者连志慧(2012)与俞燕君(2012)认为政务微博在发展中存在语言情绪化与标准不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政务微博在运营中的互动机制,杨娟娟(2013)等学者通过研究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务微博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扩散规律予以证明,而袁中锋(2019)则指出互动机制滞后的原因在于当下在公务员队伍中,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人员十分稀缺。
基于以上的困境,诸多学者分别基于微博定位、内容生产、传播语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困之道。连志慧(2012)与郑磊(2012)从立足差异化建设方面认为应切实提高政务微博的问政功能。学者陈烨则认为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内容为王”原创内容生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论文研究计划:
2022年10月20日——10月31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22年11月4日——11月29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5. 参考文献
[1]陈强,曾润喜.政府视角与公众视角: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的议题与路向[j]. 情报杂志,2017, 36(04): 141-14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吴晓菁.郑磊.政务微博运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2,(6):8-1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