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于探讨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揭示其传播规律和特点,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例如社会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信息传播技术视角等,构建了多种网络舆情传播模型,例如“信息-意见-行动”模型、“议程设置”模型、“沉默的螺旋”模型等。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旨在深入探讨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主要内容
1.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分析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信息内容、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渠道、传播模式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匿名性、情绪化、快速化、多平台化、互动化等。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网络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暴恐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暴恐事件网络舆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案例的舆情传播特征、影响因素、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案例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将暴恐事件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网络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暴恐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研究内容的创新:本研究不仅关注暴恐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和影响因素,还深入探讨了其应对策略,为政府、媒体、企业等应对暴恐事件网络舆情提供practicalguidance。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陈国权,王海峰.基于scir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传播演化仿真研究[j].情报杂志,2021,40(04):105-112.
2. 王海峰,陈国权,朱丽霞.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传播scir模型建模与仿真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12):134-141 151.
3. 彭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j]. 新闻爱好者,2023(04):47-4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