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僵尸企业最早是1989年由经济学家Kane提出的,一般是指长期亏损且扭转无望、依赖政府支持或银行贷款得以生存的企业。自2015年来,我国多次对僵尸企业进行调控或清除,但收效甚微,僵尸企业的总体规模未见明显缩小。僵尸企业的存在具有吸血性和绑架性,梗阻了要素资源的优化再配置和社会再生产,导致产业组织恶化、金融风险加剧、资源浪费严重等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对僵尸企业的研究大都是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效应以及应对措施,而对僵尸企业的投资效率鲜有研究。因此研究僵尸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制及相关问题,从而制定解决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僵尸企业是否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以及政府支持对僵尸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僵尸企业和非效率投资的研究,大多是分析其相关性,外部条件的影响以及对策。
聂辉华,江艇等(2016)认为政企的不当关系、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银行的信贷歧视、外部需求冲击是僵尸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Hoshi和Kashyap(2011),Ueda(2012)研究发现,银行为掩盖坏账损失的不良动机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曾皓,赵静(2018)认为僵尸企业存在由投资不足驱动的,显著的非效率投资。而且政府救助会加剧这种非效率投资的行为。马本江,张燕,周忠民(2019)基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视觉并在考虑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探讨了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发现非效率投资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与投资不足相比,企业过度投资更容易造成僵尸企业问题。同时,市场竞争作为外部治理机制能显著削弱企业非效率投资对僵尸企业的影响。周忠民,李振英等(2020)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中探究表明,非效率投资和僵尸企业成显著的正相关。银行信贷对企业僵尸化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同时短期贷款对于企业僵尸化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李国玉(2021)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非效率投资形成成负相关,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僵尸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的抑制能力更强。针对以上发现,提出了科学合理规划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政策和建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写出有具实际参考意义的毕业论文。进度安排如下:
2022年12月13日—2022年12与18日,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题目。
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22日,与导师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江艇,张雨潇,等.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9):63-68 88.
[2]hoshi t,kashyap a.why did japan stop growing?[r].workingpaper,2011.
[3]ueda k.deleveraging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 since the 1990s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2007[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26(3):177-202.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