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在感受丰富的城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带来的亚健康问题[1] 。而与此同时,从国外兴起的一场以慢生活为主题的新的生活理念应运而生:提倡亲近自然,顺应然来舒缓心情、排解压力,让工作与生活能够平衡发展。慢生活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的生活状态,符合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的发展趋势,对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兴起的打造慢式休闲的度假区无疑有重要指导意义[2]。
由于这一理念源于国外,因此在外国的实践应用也相对成熟,知名的案例如意大利的creve-in-chianti、orvieto[3] [4]英国的ludlow以及德国的hersbmek[4]。相对来说,慢生活这一理念传入我国较晚,而国内对于慢生活这一理念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理论和其哲学思想层面[5],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城市规划以及城镇化建设这些更加宏观的层次上,而缺少具体的方法论操作[6]。
本课题就是着眼于此,希望通过对中国境内第一个慢城高淳内的一典型地块进行具体分析和设计来探寻在慢生活背景下景观设计实践所应具有的特点。也正是由于高淳在我国慢城运动中的特殊性地位,所以此次实践所积累的方法论经验也会对今后这类设计具有启发性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由于国内基于慢生活理念下的度假区设计案例很少,所以这次课题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所给定具体场地的设计来探索一些可实施的,且适应场地慢生活背景的度假区景观设计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慢生活下的生态环境设计(如乡土植物保护,乡土生境保存和营造等),友好型公共空间设计(如无障碍设计、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等),慢行交通设计(主要是非机动车自行车道),乡土历史遗产保护设计(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以及村镇风貌整体控制设计(如乡土建筑形式、色彩、材料等)。
在这次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度假区的开发力度和慢生活方式所能承受的力度之间的关系。随着高淳慢城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无可避免的就是外来游客的增多和随之而来的外部干扰的增强,包括对自然环境、原有基础设施、生活方式等的干扰。如何从具体的设计层面而非宏观的控制层面来应对这些干扰是最终要处理的关键问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景观设计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景观设计最好的方法始终是基于实地考察上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也是基于这个理念来设计此次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步:调查,包括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枯竹山段的实地考察和相关背景知识查阅。通过这一步明确问题的背景、要求和条件,为下一步经行全面的分析的真实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分析,科学理性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有助于最后设计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场地条件,避免了设计者主观的偏见和个人喜好的干扰,使设计成果显得不那么武断和带有预设色彩。制定框架的步骤如下所示:
1.场地现状条件表述(如场地现存怎样的自然环境,人的行为方式有那些,人文历史因素有那些)
2.现状分析(各个因素当前的状态对慢生活理念是促进还是抑制)
3.现状改变(各个因素可以做如何改变,尤其是对抑制性因素可以如何改进)
场地现状条件表述 (如场地现存怎样的自然环境,人的行为方式有那些,人文历史因素有那些) |
现状分析(各个因素当前的状态对慢生活理念是促进还是抑制) |
现状改变(各个因素可以做如何改变,尤其是对抑制性因素可以如何改进) |
方案形成(针对上述改变方法形成不同方案) |
场地现状条件表述 (如场地现存怎样的自然环境,人的行为方式有那些,人文历史因素有那些) |
现状分析(各个因素当前的状态对慢生活理念是促进还是抑制) |
现状改变(各个因素可以做如何改变,尤其是对抑制性因素可以如何改进) |
方案形成(针对上述改变方法形成不同方案) |
4.方案形成(针对上述改变方法形成不同方案)
第三步:综合,对上述形成的多套方案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行为的尊重、文脉历史的适应、艺术风格特色和度假区开发政策倾向等,从而寻找最适合的方案作为最终指导建设的依据。
由于对象的复杂性,本次设计实践并非是寻找最优和最佳的过程,而是在满足度假区开发的前提下寻找最适应慢生活理念的实践方法,因而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4. 研究创新点
首先,此次设计的目的不同于以往的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场地的设计来探讨在慢生活背景下的度假区景观设计。避免了在理论上的的纠缠不清和宏观规划上的纸上谈兵,使设计方案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技术路线上有较为理性的思考分析框架指导,通过调查分析综合来最终生成可辩护的方案,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客观性,有助于真实的了解慢生活理念下的度假区设计的特征,而非仅仅是当下普遍存在的形式上的创新。
最后,本次设计目标是多途径的综合解决慢生活下度假区景观设计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的方案拥有更加系统性整体性的优势:将自然环境、场地文脉特征、人的行为、原有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考虑。避免了单一途径的解决方法带来的对原有场地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如对乡土建筑的大拆大建,道路的盲目拓宽、河流的截弯取直水泥驳岸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3-4 调查阶段
经行至少3次的实地考察,每次考察持续1-2天,通过拍照,简单测绘,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力图全面和真实;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查阅场地相关资料,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2014.4-5 资料整合和方案提出阶段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以工业遗产保护为导向的无锡市运河公园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和谐之城,文明地域——栖霞山风景区周边地块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人文荟萃,醉美栖霞——栖霞山风景区周边地块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基于文化融合的城际铁路站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站站前广场为例开题报告
- 文化融合引导下的城际铁路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以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站为例开题报告
- 城市更新中的站城文化融合研究——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 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景观优化设计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鼓楼主城区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仙林主城片区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 南京市城市家具设计导则——栖霞主城区应用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