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以南通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11 13:19: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加深,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镇化建设规模盲目扩大,以人为本的原则难以遵循;三农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空心化、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在当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当下最重要的历史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居住人口比重己达49.7%,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2013年江苏城镇化率己经达到63%,远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其中苏南地区比例高达70.8%,;苏中地区比例为56.1%;苏北地区为51.9%。从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看,目前全省农业机械化率为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60%,高于全国(52%)8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南通是苏中地区城市,近年来随着南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区的辐射影响,南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变化。加之为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南通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和中心镇的建设。2013年南通城镇化率仅为58.73%,高于苏中水平却低于江苏水平。

另一方面,南通坚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农业农村发展迅速。江苏省2013年公布的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监测数据显示,南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实现值为75.44分,较上年提高了8.1分,居全省第五,苏中苏北第一位。在此基础上研究南通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既是现实上破解南通自身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也是理论上为全国同类地区寻求发展路径的客观要求。

1.2选题意义

开展关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不仅对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说,开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开展城镇化对农业现代会的影响研究,有利于发展新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理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理论体系还处于蓬勃发展的生命周期中,从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正致力于发展有利于指导人们开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现实实践的新理论。新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理论往往很不成熟和完善,但是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


镇化理论一旦发展地比较完善或基本成型,很有可能会彻底颠覆社会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理论与模式。因此,人们不可以忽略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研究,尤其是新的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研究。

依据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江苏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评价模型,这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上,是一种新的探讨和尝试。

1.2.2实践意义

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党中央领导从具体国情出发作出的具有长远影响的决策。目前,江苏省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三农问题急需解决。其中,走城镇化道路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关键,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

应用上述评价方法,测度江苏省南通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揭示南通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江苏省南通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发展状况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快江苏省南通市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江苏省政府有关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1.3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国外研究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二者关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刘易斯1954年提出二元经济模型,他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会存在两个性质不同、发展方式不一的经济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由于在资木主义部门可得到的更高的工资,就有更多的工人从维持生计部门被吸收到资木主义部门去,如果人口流动不受限制,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流向现代工业部门。现代部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分享物质设施,传播现代的思想和制度,相互之间的贸易来影响传统部门的获益[1]。霍利斯钱纳里认为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平缓移动为结果[2]。钱纳里和奎塞尔因研究指出城镇化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果,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即通过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城镇化的进程[3]。WakuruMagigi认为城市化是影响农业生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肯定了农业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在VemonHenderson看来,城市本身的集聚经济使得相关经济主体空间上彼此接近,从而降低各自成本、提高效率,导致报酬递增,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机制,使城市集聚持续进行,直至过剩的农业人口全部吸收[5]。

1.3.2国内研究概述

马定武最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指出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化的过程,而且更是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化的过程,在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误区的基础上,提出高速城市化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必


须走集约化的道路[6]。在夏泽义、赵曦看来,城镇化的推进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物质技术设备和资金积累,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有着农业剩余贡献和市场贡献[7]。马雪松、邓虹、张晓霞、杨舸认为城镇化的发展首先要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创造就业岗位,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成为可能,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8]。郑鑫总结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且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了要素来源和外汇支持;反过来,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部门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要素,对农业现代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并且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产品、技术和资金支持、市场条件和人力资本的积累[9]。程丹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相互促进,支撑协同,主要从劳动力、土地、产品、科学技术等方面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10]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我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农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持续等三个原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镇化[11]。刘玉认为影响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农业与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脱节、农民与城镇市民脱节。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培育现代农业企业和加强全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支持[12]。。胡卫华指出在借鉴美国在城镇化中的一些经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政府和城镇运用市场手段提高支持效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城镇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等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3]。张汉斌认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五重现实关注:一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产权的开发力度和制度创新;二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进程中,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农民的被城镇化和农村的空巢现象;三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四是城乡一体化要突破同质化发展路径;五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14]。赫修贵认为我国地域广阔,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必须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立足实际走多元化和非均衡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发展之路。总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具有长远和总体性影响的战略之举[15]。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广泛充实且有一定的深度和指导意义。学者们研究发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缺口可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补充;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城镇提供的资金、技术支持,更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前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既要吸取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也要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56-60.

[2]霍利斯钱纳里.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101-104

[3]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98-100.

[4]wakuruMagigi.UrbanizationandItsImpactstoFoodSystemsand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inUrbanSpace[J].Journal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3(10):56-69.

[5]VemonHenderson.TheUrbanizationProcessandEconomicGrowth:TheSo-whatQuestion[J].JounalOfEconomicGrowth,2003(3):47-71.

[6]马定武.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危机一与希望[J].城市规划,1997(6):26-29.

[7]夏泽义,赵曦.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08):54-58.

[8]马雪松,邓虹,张晓霞,杨舸.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考古,2013(06):316-320.

[9]郑鑫.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11-14.

[10]程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藕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3):1359-1362.

[1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12]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37-40.

[13]胡卫华.美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5(02):139-142.

[14]张汉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视角和现实关注[N].中国经济时报.2013:45-56.

[15]赫修贵.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研究[J].理论探讨,2013(06):96-99.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揭示江苏省南通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南通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2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3.1.1规范研究法

通过互联网、图书、期刊,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掌握关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4.1创新之处

4.1.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本文基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理论,分析了江苏省南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5.1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到目前为止,本作者已基本完成对相关文献及书籍的查阅,了解了中国和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完成了文献综述。接下来将查阅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数据,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预计在2016年的5月份完成研究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